1月18日,山东省省长龚正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以更大力度推进突破菏泽,加快鲁西崛起。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不断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人的雄心壮志。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全球公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五大湖沿岸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的英格兰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敢于提出“全球影响力”这几个字,对标世界城市群,体现出山东人的胆识。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对城市群做了新的定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对城市群的规划,从“主体构建”到“协调发展”,越来越具体。未来,全国将是龙头带动,多点开花,“小城市群”遍布全国的格局。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19个城市群,这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8%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以10.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近40%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
19个城市群中,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有3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未来或成为粤港澳城市群)。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意见决定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截至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0个国家级城市群,它们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尚处于待批复状态。
目前,经济总量最高、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是全国城市群的三个“领头羊”,分别以上海、深广和北京为中心。其中,根据公开数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最发达,以全国16.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生产总值的23.6%。可以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城市群,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才、金融资本等优势资源。
目前,山东城市群的层级还不能和三个“领头羊”相比,在全国属于次一级城市群,而且成渝城市群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都虎视眈眈“第四极”,他们在规模上都不小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如,已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含湘鄂全境和江西大部,区域面积和人口都大于山东半岛城市群。
但山东半岛城市群敢于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底气在于:首先,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实力不俗,和三个"领头羊”之外的城市群相比,在人均GDP等方面优势突出。
山东半岛城市群直接面向海洋,港口资源丰富,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都市群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且,山东半岛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
山东半岛城市群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独木成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包含的城市,都在一省之内,比较紧凑,行政协调相对顺畅,一体化融合难度小。相比较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三个省,成渝城市群涉及重庆市和四川省,行政协调难度较大。
因此,整体山东半岛城市群确实有蓄势待发的资本,具备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有利因素。
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的作用,并提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山东半岛城市群不但工业发达,而且农业在全国也首屈一指,一二产业的发展相对均衡,这在全国城市群中也算独具特色,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