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就激动得失眠了。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分内的事情,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这让我很激动。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2月25日晚上7点,亓庆良刚从北京赶回博山的家中,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天,更让我激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亓庆良说,这是彪炳史册的奇迹,这个奇迹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当我领到奖章和证书,看到证书上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两个鲜红的印章,心情第三次激动起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农村,用了接近50年的时间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组织上给了我各种荣誉。对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亓庆良说,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更加有干劲。
“我一直在农村,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今年虚岁70岁了,但是精力还充沛,身体还健康,我从十九大结束就下定决心,为党、为医疗卫生事业、为山区老百姓的健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一辈子。等自己实在不能动手术的时候,还希望给老百姓看门诊。”亓庆良说。
现阶段整体脱贫了,但在今后的发展中,还会有贫困人口的出现。我有一种体会,贫困人口的健康,永远在路上。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整体脱贫了,农村老百姓的健康显得更加重要。”亓庆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健康问题,医院的责任更大了。
从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脱贫贡献了不同的力量,源泉医院也进入了快车道。八年以前,医院只有200个床位,现在到了一千个床位;八年以前,只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康复科,现在发展到了20多个科室;八年以前,职工不足一百人,现在发展到了250余人。
“山区群众健康需要的,就是我们源泉医院该做的。”亓庆良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我们为了山区老百姓的健康,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发展,拥有包括核磁共振、CT等15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还建了20多个临床科室,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亓庆良说,源泉医院是为了扶贫而发展,为了山区老百姓的健康而发展。
“尽管医院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我们始终没有泄气,始终不气馁。用今天总书记说的这种‘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干劲,坚强地走了过来,并且越走越好。”亓庆良说,现在他们依然不满足,在新的形势下,医院将加快发展的步伐。
“关于健康扶贫,我们做了太多工作。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这一生经历了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同时也经历了八年的扶贫。我从高中毕业以后做赤脚医生,走到现在有50年了。我感觉自己一直走的,就是一条扶贫路。因为农村比较艰苦,条件比较差,卫生资源薄弱,一处卫生院的好坏,可以决定辖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质量。这么多年,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可以说,我们医院经历了千辛万苦,慢慢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亓庆良说,为了让老百姓享受到就近医疗,通过政策,跟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齐鲁医院等大医院的专家联合,邀请他们定期来坐诊、做手术。除了个别的急症、危重症之外,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基本上在源泉医院都能解决。
“源泉医院服务了博山南部山区四个乡镇,还有淄川东南部山区三个乡镇,辖区内将近20万人口。凡是贫困人口,在城里治不起病的,都在源泉医院得到了救治。一般的疾病花个几百块钱,大的疾病花个两三千块钱,就能得到在大医院花几万块钱的治疗效果。这么多年走过来,总感觉心里很踏实。今天参加了这次会议之后,也感觉更有信心了,我会用余生,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得更好,让农村老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
亓庆良说,自己从年轻时就有下定决心,不管当医生当到多么大年龄,始终要在农村,要给农民当医生。“我一辈子的使命就是为山区老百姓服务,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当好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李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