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涛光荣地参加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庆涛,1971年2月生人,中共党员,现任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山东绿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涛自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发挥甄庄村蔬菜种植优势,带领甄庄村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走出了一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双赢之路。张庆涛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全省“乡村振兴好书记”、山东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山东十佳三农人物、齐鲁乡村之星、第三届菏泽市乡村之星、第七届全市道德模范、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被山东省委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三次土地流转蹚出致富路
作为村里的致富能人,张庆涛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很大程度上就是父老乡亲希望他能带领大伙儿致富。“既然大伙儿信任我,我就要带着大伙儿蹚出路子。”张庆涛说。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2005年,张庆涛决定走“劳务输出+土地流转”的路子。村里成立劳务输出公司,组织男劳力外出务工,村内的土地统一流转,种植高效作物。然而,村里人念家,最开始送出去的100多人,不到两个月就回来了一半。通过挨家挨户发动流转的100多亩土地,本就不成方连片,加上回来的人纷纷要回土地,首次土地流转也以失败告终。
虽然失败了,但也为甄庄村掘来了第一桶金。“我们这第一批在外面留下的,现在有十几个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年收入过百万的也不少,所以都特别感谢张书记。”村民杨仁燕说。
2009年,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张庆涛趁势发动了第二次土地流转。然而,一下子流转了2100亩地,步子迈得有点大;村民除了种粮食别的不会种,新引种的作物市场前景不明……忙活一年,挣的钱不够支付每亩1000斤小麦的流转费,张庆涛的第二次努力也失败了。
痛定思痛,张庆涛到处取经,还到寿光专门请教了“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技术要硬、链条要长、市场定位要准,王书记的几句话点醒了我。”张庆涛说。就这样,2014年甄庄村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一期流转了400亩土地,先行先试。
建大棚、种好菜、打开销路,随后是育苗工厂、蘑菇棚、有机肥厂、养殖场……甄庄村的产业链越来越长,至今已建成占地1200亩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研发、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全村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
产业园区带动长效脱贫
如今,甄庄村党支部领办的郓城润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于2017年发展壮大为绿禾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共吸纳村里43%的人口入社,按股分红,建有蘑菇大棚100座、高标准蔬菜大棚152座、育苗温室28座、智能连栋育苗温室3座、有机肥料厂一个、中央厨房一处、占地158亩休闲观光采摘园一处、规模化养猪场2座,年产各类优质蔬菜达千万公斤、蘑菇130万公斤。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绿色认证13个、有机认证1个,注册“自家院子”等商标5个。
“不仅如此,绿禾公司领建的这处产业园区,也已成为郓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座‘灯塔’,照亮了周边村庄。”南赵楼镇党委书记范国纲说。
2016年,郓城决定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到绿禾农业园区,建立带动脱贫长效机制。当年投入中央专项扶贫资金35万元,在园区建设6个食用菌棚,年保底收益3.1万元,为45户贫困户分红,户均689元;投入市、县资金1200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90个,园区承租30个,年保底收益9万元。2017年投入市、县资金1082万元建设大棚62个,年保底收益8万元。
在张庆涛的设计和推动下,通过优势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思路,绿禾园区已经发展出了多条扶贫路径: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让合作社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保底帮扶协议,给予贫困户项目分红;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到5000元;对缺乏资金的贫困户,给予全额无息资金支持;每年春节、中秋节拿出10万元看望慰问基地辐射村庄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而当提起张庆涛的这些努力时,贫困户们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爱心基金会助贫困学子腾飞
农村孩子渴望金榜题名跃龙门,可学费让一些家庭犯难。2004年,村里一名叫杨丹的美术生考取了齐齐哈尔美术学院,眼看就要入学,父母却因凑不齐学费难过得直流泪。一心想圆大学梦的杨丹拿着本子,决意挨家挨户去借钱,却被老实巴交的父亲死死拽住……
这让张庆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思索,何不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让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在他的倡导下,甄庄村贫困学生爱心基金会正式成立,村委会向全村发出号召,为贫困学子募捐。
张庆涛回忆:“当年,我们筹集了1.2万元,镇里听说后又送来5000元。”那一年,杨丹等4位困难学生成功进入大学。第一年,张庆涛捐了2000元,此后每年都捐款3000元以上,至今他已累计捐了十多万元。村委会也已累计募集资金20余万元,帮助18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开拓思路进城办起中央厨房
2019年下半年,合作社蔬菜基地开了个农学研学中心,张庆涛时常到基地和来研学的孩子聊天。
“学校一顿只有一个菜,还都是水煮的,我们都不想吃。”“我都是中午回家,天天吃饭很急火。”
一个周末,几个半大小子的话,让张庆涛陷入沉思:“村里有这么多菜,何不直接加工好给孩子配餐?”张庆涛看不得别人受苦。2008年,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上学,他专门在村里设立了助学奖;邻村有个女孩,父母重病无力供她上学,他一直把女孩供到大学毕业。对村里的孤寡老人,他逢年过节都自掏腰包发福利。
“我想搞个中央厨房,给全县中小学生配送营养餐。”张庆涛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2019年底,绿禾农业多方筹资1.1亿元成立餐饮公司,上了全套智能化中央厨房设备,建起10条熟食流水线,购置了18辆物流配送车、138辆早餐车,日供货能力10万份。
张庆涛办公的主要工作场所,也从村里搬到位于县城经济开发区工业二路的餐饮公司。
现在,中央厨房的配餐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村里的合作社。“除了土豆、藕,其他蘑菇、韭菜、芹菜、黄瓜等我们都是从合作社采购。”餐饮公司运输经理王振路说。
“中央厨房从合作社买玉米,出库成本1.5元/个,如果外购一个需要1.7元。”张庆涛说,“合作社产品直供中央厨房,实现的是三赢。因为,村集体也会从中央厨房运营中受益,实现日供10万份后,预计村集体一年增收50万元。”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吕兵兵 杨静 赵考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