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回乡创业 十个蘑菇棚“种”出幸福生活

来源: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丰

  “一开始只想着种好我们的几个蘑菇棚,没想到会发展这么快、这么好!”3月7日,单县张集镇恩友蘑菇合作社负责人周烁、周深两兄弟对记者感慨道。
  不到两年的时间,10个棚已发展为8个乡镇的8个种植基地。去年共销售40多万个菌棒、40万公斤香菇,年产值千万余元。打零工的13名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这是周烁、周深两兄弟为家乡交出的成绩单。
  当地党委政府受到启发,整合涉农资金,在二人技术指导下,成立加工厂加工菌棒,想带动更多村民种菇致富。去年,这个厂拿出10%利润给全镇贫困户分红。
  香菇种植在当地属于从来没有过的产业,这个商机是兄弟俩在外打工时发现的。
  周烁、周深今年都不到30岁,从小由母亲带大,十几岁就外出打工,扛过氧气瓶、干过装修、造过船,挣的钱又多因哥哥周烁看病花去了,日子过得不算舒心。2015年,他们跟着别人收蘑菇,接触到了许多香菇种植基地,发现种香菇能赚钱。2016年收麦前,两人回村准备大干一场。
  谁知,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合伙人不干了。于是兄弟二人筹了20万元,决定自己干,先从10个棚开始。不过,这个规模自家的地承担不了,需要调地、租地。时任管区书记徐东远了解情况后,和村里一起做工作,棚才建成。
  筹的钱都压在了棚上,资金马上成了问题。考虑到他们的母亲是贫困户,当地扶贫部门通过富民扶贫贷支持了5万元。
  “种香菇收益高,一年一个棚能挣三四万元,但投入也高。当地类似的产业很少,村民们虽然对产业很‘饥渴’,来参观的不少,但观望的多,种植的少。”周深说。
  慢慢地,通过宣传,一些想种香菇的村民和兄弟二人签订了菌棒供应合同,然而问题又来了。原来,因为菌棒培养时间长,最少要三个月,他们最初是从外地买来的菌棒。再去拉菌棒时,那里也是供不应求,快出菇的时候别人还不想卖。而在本地加工,一是没有机器、生产线;二是技术要求高,虽然他们学过一段时间,但加工起来还是有困难。
  “签下的合同肯定要履行。”兄弟二人很坚定。2016年底,他们在外地租了套生产线,并四下河南,以每月一万元工资请来专家。2017年5月,菌棒加工成功,两人的菌棒加工技术也成熟了。
  闯过了这些难关,两人更有信心了。效益也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些村民不再外出打工,加入合作社种植香菇。
  “社员可以获得菌棒、技术指导和代销服务。香菇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基本全在菌棒加工上。”周烁说,“现在还能有啥难处,坚持奋斗,最难的也能熬过去。现在有车有房,吃不愁、穿不愁,弟弟也订婚了,把活干好就行了,客户自己找上门。”周烁说。
  一路走来,哥俩很感恩。合作社名“恩友”,即为“感恩所有帮助过他们的朋友”。现在,他们已申请了蘑菇类产品品牌,准备建设加工基地进行开发。之后,还要成立新型农民“孵化器”,为家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