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我省冬季水利建设,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鼓舞下,以两条道路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新高潮。从黄河两岸到鲁南山区,从南四湖到胶东半岛,不论高山、丘陵还是平原、洼地,到处红旗招展,近千万劳动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投入了改造祖国山河的伟大斗争。与大跃进的195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二倍多。各地在以蓄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和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治水方针下,大中型工程有了空前发展,小型工程更是遍地开花。自1959年10月1日至12月26日,全省已开工和完成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达二百五十五项,计有库容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三十三座,库容一千万立方米至一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百四十座,闸坝枢纽工程十四项,灌区工程六十一项,河道治理七项。仅大中型水库工程就为建国十年来完成总和的四倍以上。这些大中型工程除部分需常年继续施工外,大部计划在今冬或汛前完成。在小型农田水利方面,自1959年10月1日至12月26日,已完成小水库一千三百三十一座,塘坝五千五百多座,引河二千六百六十多处,挖山泉二千一百多个,渠道十五万三千余公里,完成涵闸建筑物四万零一十四座。总计完成土石方十三亿余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32.8%。同时,还本着边建边用的原则,灌溉了一千四百七十八万亩麦田。
认真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以开展两条道路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纲,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推动水利建设滚滚向前的基本动力。我省水利建设运动发展的过程,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两条道路斗争的过程。水利建设开始,各地党委就抓住开展两条道路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条纲,用回忆对比、实物展览、现身说法等各种方式,组织鸣放辩论,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右倾保守思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水利热潮。许多地区的民工提出:“水深不及大渡河,天冷不及爬雪山,地冻黄泉一样干,雪下三尺当好天”的口号。莒县青峰岭水库工地上的民工们,为了力争春节前报捷,在荒山野坡安营扎寨,战斗在风天雪地之中,工地上的劳动竞赛热火朝天,工效普遍提高一至二倍。
大力贯彻“三主”方针,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使我省冬季水利建设推向了一个更大的高潮。由于人民公社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今冬水利建设出现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局面。一般是从河源治到河尾,从山头治到山脚,大中小型有机结合。同时,各公社都坚持了自力更生,勤俭办水利的原则,提出了“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工具自己做,没有炸药自己熬,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技术自己学”的口号,战胜了各种困难。目前开工的二百五十多项大中型工程中,就有一百九十四项是公社自己办的。
大力开展以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为中心的超定额高工效运动,是今冬水利建设发展迅速、质量良好的重要关键。各地为了提前完成今冬明春的土石方任务,一开始就抓住了大搞工具改革和大闹技术革新这个环节。各工地普遍建立了工具改革委员会或工具改革小组,根据“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针,在工地大办工厂,并紧紧掌握挖、装、运、卸、夯等主要工序,大力制造、推广了先进工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工地工厂五千多处、修配组六万八千多个,在县社工业的支援下,已制铁、木轨道一千二百多公里,已造挖土器二万五千多件、运土器三十四万多件、夯实碾压工具近六万件、拉坡滑车一百多件,其中有斗车、杠杆运土器、空中运土器、履带运土机、绳索牵引机、木制羊角碾、手摇电动两用打夯机等,提高工效几倍到几十倍。随着工具改革和高工效运动的开展,全省日平均工效由初开工时一立方米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四立方米。日进度也由1959年11月中旬的一千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三千二百万立方米。昌潍专区的峡山水库工地,全面改革了工具,使挖、运、装、卸、夯等主要工序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济宁专区韩庄节制闸工程,由于大闹技术革新,节约了大批木材、水泥和钢材。商河、临邑、惠民、无棣、博兴等县,大搞车子化以后,平均日工效由二方提高到四方,比原来节约劳力44%,大大加速了水利建设。
自省委召开的昌潍水利现场会议后,各地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决心战胜严寒冰冻,全面开展超定额高工效红旗竞赛运动,力争春耕前完成全年水利建设土石方任务。招远县在召开的公社党委书记、大中型工程指挥会议上,提出了开展“五、七、九”和“六、八、十”高工效运动,要求春节前完成一千五百万土石方任务。莱阳县委抽调大批得力干部加强了水利战线的领导。昌潍专区进一步开展超定额高工效运动,五十五项大中型工程已有四十九个工程单位达到和超过了国家定额。其他淄博、济南等地区的许多工地,工效也有了显著提高。
(省水利厅秘书室通讯组)
文章刊载于《大众日报》1960年01月02日(6026期)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