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在诸城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 总结交流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经验 研究探讨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姜春云同志作了题为《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讲话

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讯 省委、省政府于7月6日至9日在诸城召开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的经验,研究当前农村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会上传达学习了江泽民、李鹏、宋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参观了诸城市的部分基层单位,诸城市、荣成市、桓台县、寿光县、招远县等23个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经验介绍和书面发言。省委书记姜春云作了题为《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讲话。与会同志普遍反映,这次会议,学到了经验,开阔了眼界,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农村改革的方向、思路和做法。

  姜春云同志的讲话共分六部分。

  一、要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关系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我们着重探讨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回顾我省农业十一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近几年的现实经验,都说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稳定、完善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启动农业和支农产业的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迈进。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是随着改革的进程而发展,伴着改革的频率而波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84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迅猛发展。二是1985年以后,乡镇企业、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林果业和渔业也有较大发展,但种植业出现了某些徘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严重干旱等自然因素,有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也有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基本生产条件没有大的改变,最主要的是深化改革没有很好地跟上去。这说明,什么时候改革搞得好,经济发展就快、效果就大,什么时候改革进展不大,经济发展就缺少活力,受到制约。

  要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正确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新问题。1984年以前,农村改革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展开的,实行联产承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5年以后,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特别是流通领域、金融机制、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关系、条块关系方面的问题突出起来。而我们对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既缺乏经验,又有点裹足不前,这是值得反思的。看来,农村改革必须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进行,并有新的突破。一是认识上要有突破。要切实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双层经营问题、社会化服务问题、壮大集体经济问题和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技术的问题等,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二是改革的着眼点要有突破。前一时期的改革,主要解决了“大锅饭”、“一大二公”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基本实现了“温饱”;今后的改革则要侧重围绕解决与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小康”。改革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了。三是改革的领域要有突破。要把调动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经营方式的改革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生产领域的改革和流通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总之,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推动农村经济上一个新水平,一要靠政策稳定,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二要靠深化改革,为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全省各级党政、各个部门都要把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突出地放到研究探讨深化农村改革上来。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明确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江泽民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从我省来看,近几年农业发展快的地方,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调动了家庭和集体两个积极性。

  双层经营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服务这两个层次的结合。要使双层经营健全起来,必须稳定完善家庭承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我省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要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遇到了许多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有计划商品生产的发展也向统一经营、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同时,发展集体经济,强化统一服务就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当前,完善家庭承包制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完善承包合同,稳定承包关系;健全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推行“农户目标经营”和“双向承包”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户经营的积极性;在条件具备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必须强化统一经营这个层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完善双层经营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发展集体经济应当着重做好五项工作。

  1、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总的方针是“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要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物质扶持。我省过去制定的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变,有缺陷和不足的地方要加以完善。尤其对集体兴办的乡镇企业,更要给予关心、支持,已建立的要整顿、巩固、改造、提高,有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地发展。今后,各级各行各业帮助农村上新的工副业项目,要优先考虑扶持集体兴办。当然,也要鼓励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经营。

  2、办好集体服务事业,逐步增加集体积累。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方,可以从服务入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3、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集体积累制度。我省许多地方,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放松了集体资产的管理,财产流失比较严重。目前很有必要对农村集体财产进行一次清理和整顿,建立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保证集体财产不受损失。

  4、要逐步建立合作基金会。同时,要搞好劳务积累,动员组织农民按规定出工出力兴办一些集体事业,逐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5、实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省里准备拿出一部分支农周转金和专项贴息贷款用于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市地、县也要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要多搞“雪里送炭”,少搞“锦上添花”,优先扶持“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争取尽快使全省每个村都有一定的集体经济。

  当前,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忌“一刀切”,一轰而起,防止简单化、强迫命令。二要保持家庭承包制的稳定,防止片面强调发展集体经济,造成农民人心不稳。要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现在发展集体经济不是走“老路”,更不是“归大堆”、搞“一平二调”,而是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走发展生产,搞好服务,逐步积累的路子。三要减轻农民负担。对此,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决定,发出通知,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坚持和深化农村改革,应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家庭承包,完善双层经营,强化服务体系,发展集体经济,走农工商贸科运一体化的路子。要突出抓好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中心环节。

  从近几年我省各地探索试验的情况来看,大体形成了五种类型的服务体系。一是由外贸牵头建立系列化服务体系。二是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以供销商业部门为依托,建立农商合作的服务体系。四是以市场机制为启动点,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五是围绕种植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几统一的服务体系。这是目前我省农村比较普遍的服务形式。

  服务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是两种:一个是横向的,即社区性服务体系,以乡、村为主,重点对种植和养殖业提供统一服务。一个是纵向的,即专业化服务体系,就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加工业和商品率高的产业,按不同产品组成许多条龙,实行产供销服务一体化。这样,纵横交错、相互联结,形成了社会化的服务网络。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较快地富起来。(2)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对农民的领导权。(3)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强化了服务手段。(4)促进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建立经济运行新机制。(5)推进了农工商贸科运一体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6)基层组织在服务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加强。(7)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量事实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真正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象改革初期抓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更加自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好。

  为此,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解放思想,转轨变型。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首先上层建筑和经济各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把为农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经济业务部门,特别是商业、供销系统,与农民之间,要变单纯买卖关系为合作服务关系,做到与农民同命运,共兴衰。二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只能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应当从单项服务起步,向多项服务发展;由种植业生产环节上的“几统一”服务,逐步向生产、科技、流通综合服务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搞一个模式。四是上下配合,浑为一体。近几年,我省的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在县乡村三个层次展开的。相比之下省,市地这两个层次虽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还没有趟出路子。当前,要着手探索建立省、市地级多种服务协会和服务实体。县一级是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一个关键层次,他们的服务功能如何,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各县市区进一步搞好农业服务的综合协调,在社会化服务中发挥龙头、示范、组织、指导作用。在体制上,要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条关系和城乡关系。在政策上,要鼓励社会化服务,给予一定优惠,以增强服务实体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鼓励行业和事业单位向服务实体转化。省市地县乡村要上下衔接,协调配合,把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起来,更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搞好农业开发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对科技进步是重视的,提出了“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科技进步的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投入仍然不足,科研手段还比较落后,科技体制还没有理顺,科技推广网络也不健全。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当前,推进科技进步,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其次,要树立用大科技兴大农业的指导思想。三要继续搞好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的改革。

  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是我省“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综合开发,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实行农林牧副渔、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进一步搞好农业的基本建设。

  要继续搞好山区、库区、滩区的扶贫工作。扶贫要和农业的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省地市县的扶贫政策要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改变。即使分配收入达到300元的,还要继续扶持,使之逐步接近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在于基层党组织有很强的战斗力。总的说,我省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状况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为稳定局势、发展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仍然不适应,有相当一部分党支部软弱涣散,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各级党委要有足够的估计,真正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当作农村各项工作关键来抓,抓紧抓死,抓出更大成效。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上一个新水平

  去年,省委曾提出,各级党政都要对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重大意义来一个再认识、再提高,在领导力量上要再充实、再加强。一年多来,大家做了大量工作,农业已经“升温”,出现了好的势头。但我们对农业形势的好转不能估计过高,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不能估计过高,对我们的农村工作不能估计过高。既要报喜听喜,更要报忧听忧。一定要看到,农业和整个农村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丝毫自满麻痹放松不得。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振奋精神,把农村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有效。

  姜春云同志最后强调指出,今年上半年,气候比较好,经过努力,夏粮获得丰收,大秋作物苗情长势也不错。现在的问题是,要在加强作物管理的同时,坚持抗灾夺丰收。全省上下,对于抗洪防涝要有充分的准备,立足于抗大洪防大涝。同时不放松防旱抗旱、防治病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争取秋季作物,特别是粮棉油有一个好的收成。

  省委副书记马忠臣主持了会议;省顾委主任梁步庭,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也在会上讲了话。

  省里的领导同志张全景、苗枫林、马仲才、郭松年、刘众前、王树芳、马世忠、王乐泉、陆懋曾、朱奇民等出席了会议。

  各市、地委,各县、市委及省直20多个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本报记者)

  文章刊载于《大众日报》1990年07月10日 (17223期)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