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度市崔家集镇发展扶贫农创体的调研报告

来源:青岛市扶贫协作工作办公室

  青岛市扶贫协作办党组书记、主任 窦宗君
  根据市扶贫协作办办党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蹲点调研安排,我带领综合协调处和政策法规处有关人员,利用4天时间,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就发展产业扶贫农创体,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进行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总结经验。综合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入户查看、随机调研等方式,力求调研过程严谨、细致、严密。一是到崔家集镇产业扶贫农创体实地调研,与贫困户、西红柿大棚种植户、镇村干部座谈交流,梳理产业扶贫农创体的发展脉络,了解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由平度市扶贫办主任、崔家集镇党委书记以及镇农办、经管站负责人和包村干部等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发展方向。三是邀请市纪委派驻十四纪检组组长、市城乡投资集团总经理共同赴崔家集镇调研,深入村庄实地查看,走访贫困户,并召开由平度市扶贫办主任、崔家集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以及前洼村、宅科吴家、宅科王家、宅科梁家四个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合村并居的看法,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探索路子。四是听取崔家集镇合村并居情况介绍,与平度市副市长、崔家集镇工作专班、前洼村党支部书记座谈讨论。这次调研,通多蹲点的方式,力求把情况问题摸清吃透,把对策建议找准找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平度市崔家集镇220平方公里,121个行政村,8.1万人,耕地面积20.9万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青岛重要的粮油主产地,远近闻名的西红柿产业大镇。该镇集中使用扶贫资金,依托前洼蔬菜合作社建设扶贫农创体,产生了“1+1>2”的聚变效应,实现了从扶贫到脱贫,从群众致富到产业兴旺的转变。
  (一)精准落子,集中投入,开拓了脱贫致富新路子。一是确定一个好思路。扶贫资金投向难,产业项目选择难,是扶贫工作的难点之一。平度市扶贫办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在条件合适的镇街,嫁接现有成功的农业项目,集中使用资金,规模发展扶贫产业的思路,为解决产业扶贫难题率先做出了积极探索。二是选准一个好项目。崔家集镇水质呈弱碱性,出产的西红柿口感好,前洼蔬菜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种植樱桃西红柿,特别是2013年更新品种之后,效益十分可观,平均一个冬暖式大棚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2016年春天,平度市扶贫办和崔家集镇党委政府将6个经济薄弱村(宅科王家村、杨龙庄村、刘彩庄村、东宋家村、西屋子村、宅科吴家村)的540万元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前洼蔬菜合作社,建设联村扶贫农创体,在前洼村规划用地260亩,建起36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集中种植樱桃西红柿。三是实现一个好收成。2016年10月,联村扶贫农创体建成投入使用,首批樱桃西红柿于春节前上市,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棚均纯收入7万元以上。据调查,今年一个棚的纯收入最高可达20多万元。
  (二)明晰“四权”,绑定“五金”,建立了项目运行新机制。平度市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切实抓好产业项目规范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了项目有序运转。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四权”分置。一是扶贫资产所有权归6个经济薄弱村村委会。二是扶贫资产经营权归农创体前洼蔬菜合作社。三是扶贫资产收益权归6个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四是监管权归崔家集镇政府。在收益分配上体现“五金”。一是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扶贫农创体,获得“租金”。二是贫困户进入扶贫农创体打工,获得“薪金”。扶贫农创体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入园打工,每小时工资13元左右,日工资超过100元。71岁的贫困户王恩三和69岁的王北三,在扶贫农创体从事清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工资80元,年增收万元以上。三是贫困户借款投资经营西红柿大棚,创业就业获得“风投金”。农创体对有经营意愿的贫困户优先安排承包经营大棚。58岁的贫困户王克昌,一开始在扶贫农创体打工,看到这两年大棚种植户赚了大钱,今年主动要求承包经营大棚,从4月份西红柿开始上市,到7月10日毛收入已经达到6万元,预计当年实现纯利润10万元以上。57岁的贫困户王丰昌,从2018年开始种植西红柿大棚,当年实现净利润8万元,到6月13日已经实现毛收入16万元,预计今年纯利润超过20万元,从根本上实现了从脱贫到小康的转变。四是经济薄弱村与农创体合作,获得集体“收益金”。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从扶贫农创体稳定获得5万元的收益,主要用于“老病残”等特困群体帮扶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改善。五是崔家集镇投入农创体获得的收益,建立扶贫“基金”,统筹用于全镇所有贫困户定向帮扶。
  (三)规模发展,示范带动,打造了产业兴旺新样板。扶贫资金的注入,不仅解决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而且助推了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的大发展,打造了产业兴旺的示范样板。一是激活了特色产业。2008年,崔家集镇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借助上级鼓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好政策,号召群众发展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成立前洼蔬菜合作社,率先建起18个大棚,次年又续建了7个大棚,累计发展到25个。但是从2009年到2015年的6年时间,前洼村的西红柿种植一直停滞不前,再没有新的发展,正是2016年扶贫资金的注入,使大棚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激活了一池春水。2017年,崔家集镇再次利用中央扶贫资金270万元,新建大棚15个,全面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近两年,加上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争取的帮扶资金,以及部分企业自行投资建设,崔家集扶贫农创体冬暖式大棚发展到189个,占地面积扩大到1130亩,并带动周边村庄新发展大棚100多个。今年,前洼村又从村民手中流转回1000亩土地,为继续壮大西红柿产业发展做好储备。二是增添了村庄发展活力。扶贫农创体的快速发展,最直观的是改变了群众的生产方式。前洼村共379户农户,直接经营大棚户就有130户,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大多数依靠西红柿产业就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同时,直接带动了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配套服务,还带动前洼村发展起2个超市、4个小吃部,每个超市雇工6个人,小吃部的包子每天供不应求,形成了一个小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乡创业,促进了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据了解,前洼村目前有15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有的租赁大棚搞种植,有的当经纪人代收西红柿,有的从事电商销售,村庄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三是壮大了全镇主导产业。在扶贫农创体的带动下,崔家集镇西红柿设施栽培大棚达到3000多个,面积1.2万余亩,带动周边年产销西红柿3亿斤。全镇121个村,有60多个村种植西红柿,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多元,带动农民年增收7.8亿元,年人均增收9000元。扶贫农创体的发展壮大,使崔家集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交易集散地,吸引着平度市明村镇、周边高密市的一些西红柿种植大户前往交易。此外,西红柿产业的发展解决就地就业2000余人次,人均日收入达100元。
  (四)党建统领,倡树新风,形成了治理有效新氛围。在建设扶贫农创体过程中,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调地、建设、管理、招商过程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靠上去、顶起来、有作为,基层党组织有了战斗力,群众也被广泛发动起来,心中有了希望,行动有了方向,脱贫有了动力,致富有了干劲,村庄就有了活力。借力扶贫农创体建设,帮扶“老病残”贫困群体,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劳动就业创业脱贫,通过建“四德榜”、宣传栏等方式,让模范上榜,让典型亮相,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向上向善的文明素养,以良好的家风带动改善乡风民风,促进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二、存在问题
  (一)扶贫农创体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在扶贫带贫的方面,目前,只有前洼村2个贫困户经营西红柿大棚,2个贫困户在农创体打工,对参与投资的其他村庄以及全镇的贫困户的直接带动作用还不够。在对集体经济的贡献方面,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可从农创体获得5万元的收益,总体上对集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有力,村集体参与西红柿产业链条多环节受益没有破题。
  (二)扶贫农创体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崔家集农创体的投资方式分为农户自建自种和租赁种植两种模式,经营方式以“一户一棚”的分散经营为主,在“统”的方面功能发挥还不够。从生产层面看,种苗的供应和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缺乏统一监管,产品的品质不能完全得到保障;从销售层面看,以批发市场大户或农村经纪人收购为主,经常出现压价的情况,在形成良性价格的定价机制上缺乏统一的管理;从服务层面看,农创体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园内道路狭窄,需要尽快拓宽改造;现有的交易场地不能满足需求,亟需建设一个大型市场,虽然筹划多年但受土地指标约束,至今没有开工建设。
  (三)扶贫农创体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崔家集扶贫农创体虽然目前效益很好,发展迅速,但是仍处在产业链底端,农户主要依靠种植鲜果的销售获利,功能比较单一,应在品牌培育、西红柿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进一步拓展功能。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需要进一步探索。从扶贫农创体涉及的几个村庄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呈现出村庄规模小,集体经济弱,服务能力弱,基础设施配套差,空闲宅基地多,空心化问题突出,从业人员年龄大,生机和活力不足的特征,在实现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应在做好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文章。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作为产业发展的示范,无疑是取得了成功,下一步,如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上积极探索,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蹲点调研期间,为青岛城乡投资公司与崔家集镇党委牵线搭桥,就进一步推进扶贫农创体发展,实施合村并居建设农村新社区做了积极对接,提出建议如下。
  (一)突出党建引领,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要选准发展路子。扶贫农创体所在的前洼村虽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大部分群众走上了小康路,但是,村庄的布局、村民的生活环境多年没有改变。据初步摸底,前洼村和王家、吴家、梁家4个连片村占地面积930亩,宅基地1535宗,占地面积455亩,宅基地空置率超过30%。村庄规模小、布局散、空心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更实现不了乡村振兴。经过前期蹲点调研对接,计划由青岛城乡投资公司注入资金,为4个村庄建设新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村庄土地全部流转统一经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条合村并居的发展路径,既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村民所盼,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之要。二是要强化党建引领。前洼村等4个村庄合村并居,是村庄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崔家集镇党委要把关定向,发挥好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村党支部要坚定信心,冲锋陷阵,拿掉各种“拦路虎”和“绊脚石”。三要统一干群认识。崔家集镇工作专班和村党支部既要算好建设的经济账,更要算好群众的幸福账,通过靠上做群众工作,消除大家思想上的疑惑,把思想统一到合村并居、改善村庄发展环境上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二)坚持规划先行,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合村并居建设新社区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从实践和思考看,要在六个方面实现有机融合,即:组织融合、服务融合、产业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组织融合就是按照组织先行的原则,以社区党委或党总支为龙头,完善各类组织。服务融合,就是推动服务由村级向社区转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群众对服务的需求。产业融合,就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居住融合,就是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向社区和城镇集中居住。经济融合,就是适时推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现经济融合发展。文化融合,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社区要建得成、建得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目标,坚持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到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最优的方案是4个村庄连片进行,如果其他3个村庄条件不成熟,也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前洼村先行先试。
  (三)强化产业支撑,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合村并居改变的是群众的生活方式,前提是让更多村民离开土地,改变生产方式。要以扶贫农创体为载体,大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要统一生产服务。充分发挥前洼村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的统领作用,把产前、产后各环节统一起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投入品供应,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品质。二要统一销售服务。要关注扶贫农创体在销售环节的潜在风险,加强经纪人的自律约束,形成良性的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种植户的合法利益。三要统一品牌培育。扶贫农创体出产的樱桃西红柿具有特殊的品质,要在品牌的培育上下气力,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四要吸引资本进入。要从推进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研究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培植特色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
  (四)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发展的合力问题。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平度市和崔家集镇两级政府要承担起主导责任。二要坚持企业主力。充分依靠市场化的力量,引导青岛城乡投资公司这个国有投资平台,切实发挥主力作用,推进新社区建设。三要坚持农民主体。村庄的合并,新社区的建设,村民是受益者,更应是建设的主体,要把村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村怎么合,社区怎么建,利益怎么联结,建设过程怎么保障质量,都要让村民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四要坚持院校助力。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依托他们的技术力量,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