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孙智三,是城阳区河套街道西河套社区人。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名副班长……”
初见孙智三,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穿着一件板正的西装,胸前佩戴着他所获得的荣誉勋章。虽然已经87岁高龄,孙智三依旧昂然挺拔,精神矍铄。
1953年,年仅19岁的孙智三跟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孙智三与战友们每天都要遭受敌军猛烈的炮火袭击和物资短缺的严峻考验,但他们却从未退缩,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坚守阵地 战斗到“只剩一人”
“在激烈的战斗中,我们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回忆往昔,孙智三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年代。
在占领高地之后,孙智三所在的五连四排只剩下他和战友杨海龙两名战士。他们一人扛着只有3发炮弹的冲锋枪,一人扛着火箭筒,按照辅导员的指令打击敌人反扑。到达战壕后,孙智三找到了30余枚手榴弹和一些子弹。他把这些手榴弹以5米间隔分成4份,自己的冲锋枪和战友的火箭筒分别摆在战壕两头。
孙智三用冲锋枪扫射时,杨海龙便配合他往下扔手榴弹。杨海龙扛起火箭筒发起进攻时,孙智三立即跑去接替战友的位置继续扔手榴弹。敌军远了用机枪打,敌人走近再用手榴弹,就这样,他与战友来回奔波,打退了敌人10余次反扑。“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即使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坚守阵地。”孙智三说。
枪林弹雨中 后勤供应炸不断
由于四排无法继续组织战斗,上级安排孙智三带着两名新兵执行后勤工作,给前线的战士送饭运水。彼时的敌军正肆无忌惮地对着地面目标狂轰滥炸,他们常常贴地飞行轰炸,想依靠空中优势全面“封杀”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路。
“我们一行三人挑着饭菜就往前线跑,一路上子弹声和炮弹声不绝于耳。”孙智三说,当他们终于把补给挑到战士们面前才发现,在敌军猛烈的轰炸之下,这些在前线作战的老兵连一个盛饭的茶缸都找不出来。“他们把帽子摘下来,饭、菜都放在里边,就那么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智三潸然泪下。
战争回国后,孙智三调离了原部队,来到胶南参与海防建设工作,并于1956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赓续红色血脉 防疫“战场”再立新功
1957年,孙智三正式退役。离开部队的孙智三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参加工作数十载,始终克己奉公、兢兢业业。
“孙智三同志一直身体力行胸怀祖国、奉献社会、乐善好施。”西河套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孙智三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进步和当地经济发展做着积极贡献。
风雨飘摇来时路,一片丹心向阳开。转眼间,60多个春秋悄然而逝,曾经的热血青年已近耄耋。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86岁高龄的孙智三又一次来到防疫“战场”,践初心、立新功。疫情期间,无论严寒风雪,孙智三总会佩戴好志愿者红袖章在西河套社区的主要道路上巡逻。看见不带口罩的居民上前提醒,看见人员扎堆聚集及时进行劝阻,每天到检查点和工作人员交流疫情防控经验,为工作人员鼓劲……
“我还活着,已经很满足了。我的战友们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我得替他们好好活。”如今的孙智三很多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但他却从没忘记,无数战友长眠于朝鲜,只为保卫祖国。
一朝戎马洒热血,一生信念记心间。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久久回荡在孙智三的内心深处。一名党员,一名穿过战火硝烟走到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党员,孙智三用军礼表达了他所有的情感。这是一名曾为共和国流血的战士对祖国的深深眷念;是一名老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