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东营市首批植保无人机飞防技能认定考试在东营区举行,在全省打响了乡村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的“第一枪”。
技能认定现场,来自东营市各个县区的26名农业技术人才分组进行了理论测试及实操考核。最终,12人顺利通过植保无人机飞防农民技师认定,其中2人被认定为农民高级技师。
苏帅帅是东营市鑫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此次被认定的植保无人机飞防农民高级技师之一。鑫麒农业主要开展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蔬菜种植等农业相关的工作,通过集约化种植粮食作物,企业去年从承包的5700亩地里拿到了400余万元的利润。然而今年苏帅帅却将土地经营规模缩小到了1000亩,打算向农机服务方向发展。“前期公司流转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分散在不用的地方,管理相对来说比较麻烦,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也较大。” 苏帅帅告诉记者,农技服务目前是一个潜力市场,不仅可以降低土地经营者等服务对象的农业管理成本,对农技服务企业来说,还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技术输出等获得可观的利润。“这次政府开展的植保无人机飞防技能认定,等同于给我们这些人‘开了个证明’,这样土地经营者对我们的服务品质会更放心,我们这些农业技术人员后期开展工作就更顺利了。”苏帅帅笑着说。
在东营农村,不仅有大批从事种植养殖第一产业、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的“种养能手”,还有很多像苏帅帅一样从事植保无人机飞防、草柳编织、陶艺制作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能工巧匠”。此前,对这部分人才一直缺乏制度化的评价手段,发现挖掘不够,扶持力度不大,致使多数“能人”隐于“幕后”,难以发挥其传承、带富作用。以植保无人机飞防领域为例,目前在东营市范围内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有145家、从业人员达到了3000人左右。但这些从业人员不仅在技术服务能力方面参差不齐,还因为缺少相关部门的认定扶持,整体发展出现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019年以来,针对这部分群体,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乡村技艺技能大赛,挖掘和评定了一批农村“技术能手”,迈出了农村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第一步”。为发现挖掘更多乡村“能人”投身乡村振兴,东营市启动了农民技能认定工作,主要面向具有农民身份、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能工巧匠”,借鉴企业职工职业技能认定模式,每年通过考核认定或“以赛代评”等方式,开展农民技能认定,在全国率先形成完整的乡村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体系。
“农民技能认定重点围绕农村二三产业的手工业、加工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等领域,面向全市具有农民身份、具备精湛技艺技能、在农村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各类能工巧匠开展认定。”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成杰介绍,结合东营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认定工作将有关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关键技术和新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等作为主要认定依据,分类拟定认定标准,进而提升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让这些“能工巧匠”“持证上岗”有底气。记者了解到,围绕农民特点,东营市针对农民技能认定组建了市农民技能认定工作委员会,并选聘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具有技能考核工作经验、较高专业技术和技艺技能水平的人员担任委员会成员,采取“理论测试+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定,理论答辩侧重于相应领域应知应会的技艺技能常识和技艺技能传授能力,实操考核则突出以用为本,侧重于技艺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为鼓励通过技能认定的农民技师充分发挥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市财政将对取得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农民特级技师的人员,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在政策支持上,取得农民技能认定证书的人员,还能优先获得创业担保贷款,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技能讲座、外出考察等,并优先作为人才选拔、政府表彰、发展党员、选拔村干部等推荐对象。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获得农民技能认定的人员还被要求积极履行义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在技能竞赛、师带徒中发挥积极作用,关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李秀 王士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