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张海振 济南报道
7月14日上午,“圆梦小康 奋进山东”——“纪录小康工程”山东主题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看着展厅里一张熟悉的照片,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耿遵珠心里格外热乎。
这是一张拍摄于2020年5月4日的照片,耿遵珠在村里“棚二代”示范园玻璃温室,向村子里的“棚二代们”传授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我们村子里一共810多口人,有700多个大棚,近十年村里回来了106名年轻人!”耿遵珠说,自从依靠人才振兴实现了乡村振兴,现在他们村的村民家家住楼房,户户开轿车。“我们村民户均四个棚,一年一户收入四五十万元的都有!平均每户都能纯收入二三十万元,日子可不比城里人差!”
耿遵珠在展览上的照片
从年收入六七万元的个体户,成为年工资两三千元的村支书
如果说生命中的转折点,耿遵珠会把日子拉回到2002年。
在那之前,耿遵珠一直在做收购粮食的生意。2002年,耿遵珠干了11年的粮食收购生意中断了。全村620位选民、27名党员,以接近全票的结果,把他硬推到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位置。
从一个年收入六七万元的个体户,成为年工资两三千元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耿遵珠没觉得委屈。
“‘早晨拉晚上拽,一天赔进几十块’‘孟姜女哭长城,耿店人哭大棚’当时的村民都这么说。”当时,耿店村的棚菜走到了“十字路口”,种了5年的106个芸豆棚因重茬出现大面积死秧。
“这么多人投票选咱,咱再推辞对不住他们!”耿遵珠就这样接下了“烂摊子”。
当年秋天,2名寿光技术员被请进耿店指导芸豆棚改黄瓜棚,耿遵珠白天跟着钻大棚,晚上陪着搞培训,来年算账,黄瓜大获成功,创出棚均收入5790元的纪录,最多的一个棚挣了1.4万元。
从此,耿店村的大棚数量也噌噌地往上“涨”。目前全村共有高标准大棚700多个,总投资3000多万,仅棚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4.5万元。
10年吸引了106多名年轻人返乡
大棚越建越多,蔬菜产量逐年增加,“卖菜难”“买苗难”“融资贷款难”又成为了摆在耿遵珠面前,制约耿店村“大棚经济”发展的三个新难题。
为了解决村民的“卖菜难”问题,耿遵珠和3名村干部牵头组织92户村民集资32万元,创建了绿冠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发动村民入股,投资18万元建起绿冠蔬菜批发市场,帮助村民实现了卖菜不出村。
为了解决村民的“买苗难”问题,耿遵珠号召村民,建起了5个高标准育苗大棚,育苗100多万株,现已建成占地100亩,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的高标准智能育苗基地,帮助村民实现了买苗不出村。
为了解决村民的“融资贷款难”问题,耿遵珠带头成立了资金互助会,累计为村民解决生产发展资金1100多万元,帮助村民实现了贷款不出村。
随着村子大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家乡。“我们村总人口800多户,近几年耿店村回村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共106名。最近这两年,又回来了4名大学生!人往高处走,如今村里发展好成了高地,年轻人自然愿意回归。”耿遵珠说,返乡就业创业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用双手将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生活富地”。
耿遵珠把耿店村的发展经验总结为“两业”推动。一个是产业,蔬菜大棚种植;一个是家业,新农村建设。正是凭着这“两业”的吸引,耿店村不断吸引着在外的年轻人回来种菜,成为“棚二代”。
而耿遵珠本人,也被誉为“大棚书记”。
计划发展现代农业
7月14日,来到省城济南看到小康展,耿遵珠非常兴奋。
“看到我们脱贫攻坚到全面实现小康,心情非常激动和高兴,作为一名奋斗者,也非常自豪和振奋。”耿遵珠说,如今的耿店村,不仅修了路、安了灯,还建起了村级敬老院、村级婚宴大厅、能现场报销的村级卫生室、村级殡仪馆,全村实现了集中供暖。180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楼房,腾空的200多亩土地用于村民承包种植,能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棚二代”科技示范园、“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吸引100余名青年返乡成了“棚二代”,最多的一人种了21个棚,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后继有人。
下一步,他计划发展现代农业,如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等。在他看来,只有把高科技的东西运用到农业上,我们的农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