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记者从威海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经过5年的持续奋战,全市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退出,564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摘帽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威海市建立了责任、工作、投入、产业、帮扶、社会、协作、督考“八大体系”,形成四级书记齐上阵、领导干部带头抓的作战机制,构筑部门联动、多方协调的攻坚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3亿元,年均增长26.41%。打造了由各级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组成的攻坚先锋队,27名市级领导入户问需650户次,发现解决问题263个;10446名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协调解决各类生产生活难题16.4万余个;515名第一书记、366名科技特派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万多件次,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的巩固和发展。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贫困人口“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779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0454元,年均增幅22.57%。
产业项目带贫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镇级领办、股份合作等产业扶贫模式,300个产业扶贫项目产生收益近8000万元,2020年项目平均收益率达到9.13%。
金融扶贫作用充分发挥,发放“富民生产贷”“富民农户贷”19.2亿元,支持264家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群众增收6311万元。
就业扶贫成效明显,面向农村妇女群体、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领域从业人员,持续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就业1125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动力电、广播、电视、宽带互联网覆盖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部达到美丽乡村B级以上标准;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基础设施明显加强,重点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贫困群众告别了“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民生服务大幅改善,构建了“全过程”教育帮扶体系,429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打造了“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六重保障”,实现了住院“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合规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9.8%以内;建立了“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改造C、D级危房2241户,实现了危房动态清零;完善了“全天候”供水安全体系,自来水通村率达到了100%,贫困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基本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威海市聚焦“老病残”特困群体,综合采取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救助、低保五保等方式,牢牢兜住贫困人口生活底线。
发放或代缴基本养老保险金12.6万人次,适龄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发放困难老年人补贴1462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5873人次;发放孝善养老补贴1104万元,惠及贫困老人2.96万人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1900万元、护理补贴1632万元,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辅具配备5795人;累计发放低保金、五保金2.15亿元,保障贫困人口57952人(户)次。
社会扶贫潜力活力充分释放
威海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打造“精准扶贫直通车”品牌,围绕助学、助残、扶志扶智等领域,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次,惠及贫困群众8万多人次。
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203家企业结对捐助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723万元。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各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活动4127次,累计捐资捐物6736万元,受益群众19万人次。精心开展“扶贫日”活动,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微心愿”6715个。开展消费扶贫,认定扶贫产品7类68种,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组织展销等方式实现销售收入1.69亿元。
省内扶贫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按照“枣庄所需、威海所能”的原则,开展“两地携手、民生帮扶、产业协作、技能培训、旅游融合”的链条式扶贫协作,累计帮扶枣庄市脱贫攻坚资金10330万元。创新推进六大民生帮扶工程和七大领域产业协作,实施了枣庄市薛城养老服务中心、特教学校、长城爱心大本营助残扶贫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帮扶枣庄市建设产业扶贫项目49个,协作资金达到31亿元,带动1.35万名贫困人口务工增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威海将继续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落实新型城镇化要求,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打造乡村振兴威海样板、继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