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记者从威海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3月6日,威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威发〔2021〕1号)(下简称《意见》),将威海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在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和治理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的目标任务细化到“三农”工作领域。
《意见》明确了三个导向:争当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排头兵;坚持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示范引领,全市在抓好80个样板片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升2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打造滨海型现代渔业示范带、山区型特色林果示范区、差异化乡村旅游样板;坚持改革创新,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焦制约“三农”工作的瓶颈问题,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更多有效制度供给,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聚集。
《意见》明确了威海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五化”(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和治理现代化)要求, 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总产量7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正常,年内生猪存出栏量分别达到78万头、129万头。设置5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转型升级,打造20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农村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意见》明确了五方面的重点任务。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脱贫攻坚设立5年政策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筛选确定一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紧抓精致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年内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农田水利设施517处。全面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精致农业“20+N”发展计划。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提质增效,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分别突破40万吨、46亿元。强化农业科技引领支撑,推进16个水产种业、陆基标准化基地(工厂化)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动县域、镇域统筹规划布局,年内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应编尽编。继续开展“乡村规划师”下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工程,3年内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建省级清洁村庄68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提振“三农”发展活力。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在13个村开展土地延包试点,年内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化率再提升5个百分点。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年底前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强化镇级“三个中心”建设,实现62个镇街全覆盖。
党政同责,整体联动,全面开创威海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广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发挥省、市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作用,提升农民专业化水平;制定完善乡村振兴考核实施细则和标准,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