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密密麻麻的育保苗大棚,对海洋生态也产生了负面影响。2017年我们拆掉了育保苗厂,发展起生态旅游,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路子。”7月24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介绍说,现在村民转型开起民宿,每家每年至少收入15万元。一个月前,村里建设的集体厨房投入使用,统一解决餐饮问题,每户“省”出一个大厨的费用。
孙家村的故事,是长岛以生态“为笔”,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的生动缩影。
2017年7月1日,长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山水林海城”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纵深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拆除育保苗厂、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提上重要日程。目前,长岛已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26万亩。
漫步长岛,在峰山、大黄山,以前能看到一排风力发电机。山上纵横南北的一条消防路,以前被岛民称为“风机路”。长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举拆除了80台风力发电机。“这里以前立着一台风机,拆除后进行了覆土、绿化,栽植刺槐、金叶榆、樱花等。”在“风机路”上一台风机旧址,已完全看不出原来的基座。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冯金鑫告诉记者,一台风机的基座有五六百平方米,80多台风机有6万多平方米,全部进行了修复,栽种了80000多棵树。
3年来,长岛全部完成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全面实施,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全域新能源旅游公交体系,全域禁放烟花爆竹,集中供暖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实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据统计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全国鸟类种类的24.2%。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春晓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