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耕地保护“田长制”新闻发布会。目前,淄博市11个区县(含功能区)均已建立了“田长制”组织领导机构。各区县共设置县级田长15名,镇级田长181名,村级田长3597名,淄博市耕地保护“田长制”网络架构初步形成。5月底前,淄博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现常态化运行。
三级“田长”守护耕地
“淄博市人均耕地0.72亩,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任务艰巨繁重。”发布会上,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王俊红介绍,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工作安排,淄博市要求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设置区县、镇(街道)、村(居)三级“田长”,形成耕地保护合力。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管护机制,做到“谁的地、谁来管”。
以桓台县新城镇为例,目前该镇已建立三级“田长”工作体系,将全镇4万多亩耕地划分为101个网格,明确职责,由三级田长直接负责。“通过开展‘田长’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同时也明确了基层部门加强耕地保护的责任,全镇形成了保护耕地、利用耕地的良好氛围。”采访中,桓台县新城镇镇长李洪波说。
耕地保护“云管理”
按照淄博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部署,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工作落实。2月份,统一制定下发了责任书、责任区现状表、田长责任分工信息表、巡查情况表、考核情况表等表格模板、宣传标语等,调度指导各区县出台考核办法、巡查工作规范,建立健全“田长制”各项配套制度。3月份,下发了“田长制”标识牌模板,确定了各级田长名单,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人员,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同时,该局探索研发“田长云”信息管理平台,将耕地保护责任划分情况进行上图入库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将巡查发现和人工智能遥感解译等破坏耕地的信息,按照职责分工上传到各级田长、相关责任部门端口进行及时处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目前,桓台县已组织在新城镇进行了现场观摩,在田间地头设立田长标识牌,试点通过网格管理APP,实现耕地保护“云管理”。
将建立考评奖惩机制
“为确保‘田长制’能够有效落实、取得成效,我们要求各区县(功能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对基层“田长”的考评奖惩机制,将考评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评先树优、绩效工资等进行挂钩,对考评先进的予以激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对严重失职渎职的依法依纪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王晨说。
下一步,该局将加强对各区县和功能区“田长制”落实情况的督导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和激励镇(街道)评选体系,对“田长制”开展有力、效果明显的,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赋分、激励镇(街道)名额分配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将及时总结提炼“田长制”推行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健全和完善淄博市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确保这项制度长期有效,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淄博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冠群 通讯员 谭晓 张璇 申婷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