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全面胜利】新闻综述:历史答卷 山东担当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牢记总书记殷殷重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按照“2016-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工作部署,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下足绣花功夫攻坚克难,推动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交出精彩的“山东答卷”。请听报道:
(题目:历史答卷早新闻版本 时长:10分37秒)
【幼儿园离得近,才百十米,那么近小孩自己就去了。小学稍微远一点,也不太远,就是150米那样,方便的很,家长也不用担心了……】
在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8号村台,村民刘作安作为第一批搬入新村台的群众,在新家里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彻底结束了“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贫困轮回。
400公里外,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300亩桃园内,桃树林沐浴着春光开始发芽,东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杜中信介绍说,桃树种植成为村子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这个发白的这个全桃,这个桃是黄油桃,(接)这是两年的桃树,像这么大个头的,明年都能结20多斤桃。】
青州市东夏镇患病群众张洪庆现在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了,省里为患有93种疾病的困难人群构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三重医疗保障网”。
【我今年住了两次院,一共花了一万三千块钱,报销完,花了一千二三百。这个政策,说实话是很好,特别对(我们)这些贫困户,合作医疗上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好。】
刘作安、杜中信和张洪庆的新生活,是山东贫困人口脱贫开启新篇章的缩影。在山东15.79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曾经的穷乡僻壤拔掉穷根,充满欢歌笑语,在浓浓的年味中开启牛年新篇章。
时间回到2015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出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动员令。彼时,山东有250多万省定标准贫困线以下人口尚未脱贫。对山东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其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2018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对于山东来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一项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而“黄河滩”“沂蒙山”和“老病残”是这场硬仗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此,山东把菏泽和临沂2个市、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200个重点扶持乡镇(街道)、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和黄河滩区作为深度贫困区域,把“老病残”作为特殊贫困群体,重点攻坚。
【出黄河水声音,压混】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在山东留下了1702平方公里的滩区。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一直困扰着滩区群众。绝不让任何一位滩区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2017年,山东全面启动滩区迁建工程,17个新建村台和13个外迁安置新社区工程开工;2018年,再开工建设11个村台和29个外迁安置新社区;2019年,完成全部28个新筑村台,13个安置新社区、75个旧村台改造;2020年,全面完成5类工程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打赢了滩区脱贫攻坚战中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山东省发展改革委黄河滩区迁建推进组副组长李陈春介绍说,这场世纪之战山东一共投入了260亿元,除了筑房台、迁新居,山东还鼓励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投身滩区产业发展,增强迁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努力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咱们省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计划通过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5种安置方式,基本解决60万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出沂蒙山小调,压混】红色热土八百里沂蒙,也是山东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5年底,沂蒙老区6市18个县区还有贫困群众55.61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山东牢记总书记指示要求,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强班子、鼓斗志、壮产业,踏石留印,吹响了沂蒙老区脱贫冲锋号。2016年以来,山东先后在临沂建设3231个产业项目、276个扶贫车间,带动了48.9万人次贫困群众增收;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22个,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96人实现脱贫,辐射带动9.8万人通过就业、分红等方式实现不同程度增收。2018年底,沂蒙老区55.61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大步迈向新征程。
【出歌曲爱的奉献压混】“一人得病、拖垮全家”是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针对贫困群众的医疗需求,山东通过健康扶贫,构筑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六重保障”,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针对“老病残”特殊困难群体无法独立实施和参与产业项目的难题,山东着力完善综合性保障措施,对于特困、失能群体不断加大保障力度,综合运用低保政策、资产收益分配、孝善养老邻里互助、村级扶贫专岗等方法,统筹解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空巢老人、残疾儿童等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特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到2018年底,山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2019年起,山东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这是一份坚强的责任担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25个专项实施方案和23个工作意见,形成了“1+25+2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构筑起脱贫攻坚政策支撑的“四梁八柱”。建立起高效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做到扶贫问题优先研究、扶贫投入优先保障、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按照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出台责任制实施细则,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
历史不会忘记,山东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多亿元,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刀刃”上。
历史不会忘记,全省4万多名驻村干部、40多万名帮扶责任人汇成攻坚的精兵劲旅。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选派万名干部下基层,在岗“第一书记”每年保持在1万名以上,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高高飘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蔡礼强评价说:
【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这么几年时间内也是很难完成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样的一个执政理念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