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播经济新业态 激发消费扶贫新动能 ——济南市打造消费扶贫“泉城样板”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为深入推进消费扶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济南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借助“直播带货”新业态,激发消费扶贫新动能,稳定贫困户脱贫增收渠道,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自2020年4月制定下发《济南市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济扶贫组办字〔2020〕18号),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该项工作以来,全市认定的扶贫产品销售已达3亿余元。

  一、背景情况

  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有效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消费一方面连着生产和流通,一方面连着就业和收入,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扶贫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贫困户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对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构建贫困群众脱贫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强对消费扶贫的引导,有助于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激发消费扶贫的动力、活力和潜力。结合工作实际,济南市扶贫办联合12个部门出台《济南市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为全市消费扶贫工作明确了目标,确定了重点,提供了保障,公布《济南市扶贫产品目录》,扶贫产品涵盖蔬果花茶、粮油禽畜、手工艺品等各类农副产品,同时,借助济南市“全力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之机,通过直播经济新业态,激发消费扶贫新动能,开创消费扶贫新局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主要做法

  (一)各级领导“直播带货”强势圈粉。疫情催生了“宅”经济,消费窗口向手机端转移,济南市各级领导参与“直播带货”,迅速在网上“圈粉”,助力消费扶贫形成新业态。4月26日,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调研电商平台发展情况时强调“济南市要发展电商经济,全力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并走进电商直播间,现场为平阴县的扶贫产品玫瑰鲜花饼代言,短短数十秒时间,卖出了超过200单产品。5月20日,济南市举办“泉城力量消费扶贫”百优扶贫品牌发布暨消费扶贫联盟成立仪式,集中发布推介全市百优扶贫品牌,并与各大电商直播销售平台、实体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市委副书记边祥慧以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出席活动,并参与到带货直播中,为特色扶贫农产品代言,当天在线人数超过25万。同时,市扶贫办、部分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区县各分管副县长(副区长)纷纷走入直播间,在直播中推介特色扶贫产品,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消费扶贫的浓厚氛围。比如:商河县作为山东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的第一批试点县,利用网络直播助力滞销农产品线上销售,探索出了农产品由滞销变畅销的“商河模式”。一方面,“点对点”精准对接,外供与内需相结合。引进家家悦、华联、大润发等大型商超和匡山、七里堡等蔬菜批发市场来商河采购,全力以赴推进“农超对接”和“菜篮子”工程等,及时引导菜农由外销外运转向济南市区。另一方面,“网红县长”流量效应解决滞销难题。在疫情期间开展了五场直播,开展助农义卖,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通过直播和社区电商,圣女果专场开了两场网络直播,共吸引了超过18万网友的关注,直播时段预订出1000多斤“粉贝贝”番茄。直播的同时,在各短视频平台发起了十秒钟吃西红柿挑战赛,通过后续下单和社区团购等社区电商方式,帮助农民售出10万斤圣女果;凤梨萝卜专场直播时长1小时,观看人数7万人,销售萝卜1000余斤,开辟了滞销萝卜电商直播销售新渠道;扶郎花专场直播的一个小时里,秒杀近5000支扶郎花。

  (二)扶贫产品“创建目录”依规管理。让扶贫产品走向城市和消费者,既需要政府引导和平台对接,更需要强化产品的自身质量。济南市向社会公开发布两批《济南市扶贫产品目录》,对涉及200余种产品进行了集中认定,着力打造“百优扶贫品牌”。各级市场监管、商务和扶贫部门加强动态监管,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扶贫产品目录库,完善相关认定程序,提高特色扶贫产品市场辨识度和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提升扶贫产品附加值,提高服务供给质量,让优质扶贫产品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实现消费者和贫困群众“双赢”。

  (三)销售行动“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积极开展扶贫产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2020年5月16日,济南市举办“扶贫助农”展销会,在泉城广场设立实体“扶贫助农驿站”,让扶贫助农活动常态化。7月21日,济南市举办“泉水鲜桃”采摘节,“滞销桃”有了“畅销路”,既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为南部山区的林果产业知名度打开了市场。9月5日,商河县举办甘薯丰收节,现场与银座商城、华联商厦、家家悦超市等十多家超市企业集中签约,通过“订单式销售”,把“小甘薯”做成了“大产业”。9月14日举办的山东省暨济南市消费扶贫产品展销周,更是把消费扶贫扩大到济南市的协作地、援建地,累计销售扶贫协作地区农副产品超过3亿元、市内扶贫产品2亿元。济阳区域品牌“好味知济”实体店正式营业,区里的第一书记、帮扶单位依托“共享式扶贫”模式,及时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整合资源,实现帮扶需求与贫困村资源信息共享、有效对接。平阴县安城镇让庄铺村举办的西瓜采摘节、林洼村的樱桃采摘游玩活动,不仅通过游戏、竞赛、自助采摘、品尝等方式,刺激消费者购买,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休闲玩乐氛围,为下一步打造农家乐旅游园创造有利条件。莱芜区牛泉镇的东王庄村的党支部委员韩梦娇通过微店、朋友圈等渠道,将东王庄小米打造成为“网红产品”,为村民们卖出了5万多斤小米,村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小米姑娘”。同时,市有关部门采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方式,在重要交通枢纽设立扶贫专柜,支持引导有基础、有实力、有诚信的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消费扶贫;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争创工作,进一步对接淘宝、京东、百度、快手、鹊华MCN等大型电商企业和直播平台,搭建点多面广的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流通方式转型,更好地发挥产业兴农作用,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消费扶贫“多方参与”凝聚合力。着力做好“消费”文章,发挥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医疗单位等在消费扶贫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将工会经费、职工集体福利支出更多用于购买扶贫产品,推动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等方式,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活动,建立长期的扶贫产品直供直销关系。比如:济南超意兴餐饮有限公司作为济阳区新市镇的定向帮扶单位,与新市镇签订蔬菜定向供应协议,由济阳区味之特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新市镇贫困村种植的蔬菜,每天供货给超意兴餐饮公司1.5万余斤,解决了众多贫困村和贫困户蔬菜销售难的问题,并通过棚内用工形式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大力开展扶贫协作地区产品专项消费行动,把消费扶贫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济临扶贫协作、市内“6+5”扶贫协作的重点工作,推动建立稳定的消费扶贫协作关系。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购买扶贫产品,扩大消费扶贫规模,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扶贫环境。

  三、经验启示

  (一)政府层面鼓励支持是消费扶贫的基础。济南市始终坚持完善消费扶贫政策措施,激发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动力,在市场导向下探索稳固供销合作,实践证明,供需对接规模越大、供需合作关系越牢、扶贫带贫效果越好。从消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在贫困户和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一个便捷的交易渠道,把销售渠道打通,解决贫困户会种不会销的问题,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户通过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获得收入,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自然增强。支持市场主体和农业产业系列政策,及时解决产供销链条的关键问题,充分调动企业、贫困群众和干部的内生动力。可以说,消费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比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更能有效激发贫困户的参与热情,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扶贫产品依规管理是消费扶贫的保障。优质的扶贫产品是消费扶贫的“硬核”,是产品赢得大众市场的基础。在消费扶贫过程中,消费是手段,扶贫是目的,但既然是消费,本质上就属于市场行为,须按平等互利的市场规律办事。交易双方方能各得其所。作为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来说,农户要为客户提供品质过硬的农产品,或细致周到的服务,不让消费者“吃亏”。济南市公开发布《济南市扶贫产品目录》,着力打造“百优扶贫品牌”,推动完善产、供、销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消费扶贫最终可以转化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线上线下协同宣传是消费扶贫的动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再优质的产品,也需要通过宣传手段,才能让大众所知。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扶贫产品打开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实现贫困户增收。此外,还需要有效借助互联网直播带货,利用抖音、朋友圈、微博等热门传播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优质的扶贫产品,让更多的订单隔空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