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南部山区西营街道老峪和积米峪安置区是济南市唯一的国家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3.8亿元,建成80个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达8.44万平方米,147户308人享受政策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群众搬迁入住。济南市结合两村实际,积极创新全流程帮扶措施,真正实现了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高标准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标。
一、背景情况
济南市南部山区西营街道,是济南市平均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00米)街街道。积米峪、老峪村是西营街道最偏僻的两个行政村,老峪村包含5个自然村,分别是花园岭村、花家峪村、后岭子村、花金筲村和老峪村,其中花园岭海拔最高660余米。积米峪村包含8个自然村,分别是灰泉村、遛马岭村、火窝村、弯弯地村、黄鹿泉顶村、孔老峪村、东村、西村,其中灰泉海拔最高780余米。存在自然村分散,海拔高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等困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延伸,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祖祖辈辈无法告别“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居住难、发展难”的贫困现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建得好”。省、市领导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分管市领导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多次召开现场会议,协调解决资金、手续、帮扶措施等实际困难,积极推进项目工程。项目实施之初,南山管委会、历城区联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实施中,西营街道成立指挥部派驻工地,实行“早晚例会”盯靠工地,确保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与质量。2018年9月,如期完成了房建及配套建设任务,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环境,斩断了落后封闭的“穷根子”。
(二)坚持质量标准,确保“搬得出”。南山管委会、西营街道克服因部分土地性质调整,部分贫困户和同步搬迁群众期盼高,抵触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山区地形地貌地质复杂,需调整规划设计和对地基采取二次强夯处理;水土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贫困人口清退;环保督查和原材料价格飞涨等带来的一系列现实困难,坚持做到“紧盯时间目标、抢抓进度工期”“严遵政策标准、强化思想沟通”“强化质量意识、安全高效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搬迁任务,贫困人口147户308人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并在安置区规划、户型设计、手续办理、档案管理、后续帮扶等方面存在诸多亮点,充分体现了省会水平。
(三)合理规划配套,确保“稳得住”。安置区规划合理。在规划中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简洁有序,楼座分布错落有致,功能区划合理,道路设计方便快捷,合理利用地形高差来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创新设计户型。对于贫困户安置户型设计,既满足村民日常居住要求,又满足人均25平安置红线。两村安置区在户型设计上考虑全面,尤其25平户型在设计上构思巧妙,大胆创新,受到省检查组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安置区内突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有住房外墙全部做保温处理,窗户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内部均进行简单装修,可以直接搬迁入住。集体公寓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免费配备家具、抽油烟机、电磁炉等生活必需品,最大限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广泛宣传发动,确保“搬的快”。坚持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档”,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守住人均住房建设面积的“标线”,多措并举广泛发动群众。一是带着真情走村入户宣讲政策,把易地扶贫惠民政策讲透彻、把长远账算明白。二是先后多次组织村民到外地易地扶贫安置区观摩参观。三是实行准时搬迁的奖励制度,对按时选房、按时搬迁入住、按时交回旧房并验收合格的贫困户,每人奖励3000元。四是优先保障“老、病、残”及贫困户等特殊群体的权益,让群众乐意搬迁、应搬快搬。
(五)全力后续帮扶,确保“能致富”。搬迁后,结合两村实际,“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积极创新帮扶措施,研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利用旧村发展集农业种植、高端民宿、医疗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流转土地,盘活资源,增加村户收入。目前老峪村与鲁商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积米峪村与山东高速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2020年起,公司将每年支付积米峪村土地流转和管理费用600万元,在现有24万(18万投资收益+6万电商)集体收入基础上,可增收30万元左右,村民每人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实施电商扶贫。通过线上销售,打开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三是实施投资性扶贫。从2018年开始为两村每村增加投资性扶贫资金200万元,每村的投资性收益增加14万元,达到18万元。四是实施就业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不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签订扶贫专岗协议,从事防火护林员、绿化管理员、治安巡查员等定向岗位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工资200元。积米峪专岗就业102人,老峪专岗就业53人。对有劳动能力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协调组织安排就业机会,积米峪村外出务工人员有27人,老峪村外出务工人员有60人。五是实施孝善养老扶贫。对65岁以上贫困户老人,由被赡养人、赡养人、村孝善理事会签订三方协议,每户每月补助80元,用于保障贫困户老人老有所养、老有保障。积米峪实施孝善扶贫20户,老峪实施孝善扶贫26户。六是实施政府兜底扶贫。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解决。积米峪村低保46人,其中贫困户44人。老峪村低保32人,其中贫困户27人。七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内生动力。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整合资源、积极对上争取免费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开展贫困户正向激励量化考核,充分利用投资分红收益资金差异化分配,提升享受政策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六)取得主要成就。一是居住环境彻底改善。项目完成后,老峪安置区建成61个单体,安置方式为宅基地小院、“4+1”多层楼房和集体公寓三种形式;积米峪安置区建成19个单体,“4+1”框架结构楼房16栋,集体公寓1栋,村委会综合楼1栋,六班制幼儿园1处。两村安置区内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党群服务中心、集体公寓、社区卫生中心、幼儿园、文体广场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了配套齐全的安置区,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解决了群众艰苦的生活条件,极大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搬迁前,所有搬迁自然村都没有通自来水;搬迁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而且贫困人口的水费还有所减免。搬迁前,想下山进趟城,来回得一天;搬迁后,安置区通了公交车,进趟城也就1个多小时。老峪安置区投资400余万元对由主干道通往安置区的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铺设了新的路面、安装路灯、护栏、路沿石,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极大提升了安置区出行环境。二是脱贫任务高效完成。14个自然村的147户308人享受政策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积米峪村易地扶贫搬迁区搬迁入住273户723人,其中贫困人口78户153人;老峪村易地扶贫搬迁区搬迁入住284户819人,其中贫困人口69户155人。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系列帮扶措施,使两村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状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村集体收入均在20万以上,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三是上学就医方便安心。搬迁前,村里的小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搬迁后,学校就在家门口,家长也安心了。就医看病的改变就更大了,搬迁前,生病基本靠熬,交通和卫生设施的落后,让住在山上的群众,看病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搬迁后,村里有了卫生室,有了坐班医生,条件在整个南部山区也是首屈一指。
三、经验启示
(一)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启示。两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实施搬迁及后续帮扶措施,使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稳定脱贫,贫困村产业有发展、设施得完善、收入有保障,从根本上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摘帽、长久增收致富。
(二)对推进新型城街道化建设的启示。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换,通过土地流转,使得搬迁群众不需要通过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微薄的收入,而有了更多的增加收入的途径。空间距离上与街道区的拉近,安置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使得搬迁群众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生活,使得安置区成为新型城街道化建设的样本和标杆。
(三)对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的启示。南部山区西营街道两村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将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活水平低下的村居变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村居的良好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下步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