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脱贫攻坚以来,济南市济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共享理念引领脱贫攻坚,探索形成“共享式”扶贫新模式,努力开创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工作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官网等媒体和内刊宣传报道。
一、背景情况
济阳区125位第一书记把所驻村当作第二故乡,真蹲实驻、扎根基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尖刀”作用。但是,逐渐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贫困村之间发展不均衡,贫困原因各异;二是政府扶贫资源不充分,存在同质化现象;三是资源供需错位,帮扶单位优势与对口贫困村需求不匹配;四是帮扶单位资源单向扶持,作用难以最大化发挥。为破解这些难题,济阳区积极创新精准扶贫路径,在全国率先开展“共享式”扶贫探索实践。2017年,在新市镇“庆七一抓党建促脱贫”教育实践活动中(图1),该镇四位市派第一书记发挥各自优势,分头邀请单位领导、理论专家、新闻媒体,协调慰问物品,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随后,四位书记成立了党建互助小组,思路一起出、工作一起干、活动一起搞、资源一起用,探索出“党建工作1+3、脱贫任务聚合力、产业发展抱团上”的“共享式”扶贫工作模式,形成“共享式”扶贫的雏形。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党建引领,挖掘帮扶潜力
济阳区将“共享式”扶贫模式作为脱贫攻坚创新内容,列入基层党建工作文件,在全区推广,得到第一书记的强烈共鸣和积极响应。在各镇街成立“共享式”扶贫领导小组,将涉及组织、农业、民政等方面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其中,制定详细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尽全力保障支持。临时党支部5每周召开“共享式”扶贫工作例会,支部成员通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查找工作瓶颈、总结经验教训,分享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切实做到“互利共享、互补共学、互助共进”,实现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村村齐发展的奋战景象。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官网刊登了《山东:济阳探索共享式第一书记扶贫工作模式》的报道;2018年,时任市委副书记的苏树伟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新市镇‘共享式’扶贫的做法是源于基层的创新,值得很好地总结完善并逐步推广”。2020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山东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推动共享扶贫-返乡创业众人帮》的文章。第一书记自发形成的“共享式”扶贫模式,已转变为科学制度和有效实践,成为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联动机制,凝聚资源合力
在全区充分发挥“共享式”扶贫模式优势,建立第一书记联动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力,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共享党建资源,筑牢党建根基。各镇街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每周召开“共享式扶贫党建工作会”,采取“本村第一书记负责、其他第一书记配合”的工作模式,共同组织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共同为村级组织建章立制、出谋划策。先后组织镇街贫困村党员干部集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邀请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为贫困村“两委”干部上党课,与市委党校教授、讲师一起组成“十九大精神”宣讲队到贫困村进行巡回宣讲,开展贫困村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做表率、比奉献”等活动,极大推动了贫困村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增强了贫困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党建基础(图2)。
共享社会资源,搭建互通桥梁。在需求两端建立信息全面、人员汇聚、办事高效的统一渠道,破解社会帮扶中帮扶成效孤立、资源不对称等问题,在帮扶主体和贫困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成立超意兴扶贫爱心基金,将瓜菜收购与基金运作相结合,每收购1斤瓜菜,由超意兴捐出2分钱、供应户捐出1分钱作为爱心基金存入镇街扶贫基金账户,统筹用于贫困户脱贫。建立集瓜菜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蔬菜供应基地,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种植果蔬销售问题。在疫情期间,回河街道前刘村第一书记栾少杰,与数位第一书记,组成“优质农产品产业联盟”,打造济南市第一家生鲜配送平台--“泉享健康”,与济南邮政合作,在龙奥大厦及附近小区先行试点,上线10天已经有5000多人浏览体验,销售额近万元。
共享帮扶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将第一书记及其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有效融合,最大范围的惠及贫困群众。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打造以垛石镇柳家村、曲堤镇王元气村、回河街道桑皮赵村等“一镇一风景”的脱贫攻坚样板村,带动贫困村巩固提升。
(三)做好结合文章,释放共享活力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共享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推动全区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将“共享+”理念延伸到脱贫攻坚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共享理念的最大效能。
共享+产业,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2016年至2020年,济阳区探索产业共享模式,累计投资6895万元,建设16个镇街级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收益600万元以上,为插花村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撑,有效带动全区472个非贫困村5549名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帮扶全覆盖,为乡村振兴开拓新路径。(图3)“插花式”扶贫模式得到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省扶贫办网站、《山东脱贫攻坚简报》、大众日报、《济南政务信息专报》等权威媒体和上级内刊登载。
共享+医疗,实现住院结算“一站式”。针对贫困群众住院报销辗转多个部门、额外支出费用、垫付负担过重等问题,探索将住院医疗各类救助帮扶政策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对基本医保、大病救助保险、民政救助、精准医疗扶贫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的报销办理进行流程再造,打通了人社、民政、卫计、保险公司等部门政策环节,在全市率先研发上线济阳区“一站式”结算系统。贫困群众办理出院报销,只需刷一次身份证,即可当场完成结算,改变了贫困群众以往办理住院报销到处奔波的窘境,也大大减轻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强度。
共享+数据,实现脱贫过程“信息化”。2020年3月,在贫困户信息共享系统基础上,开发济阳区脱贫攻坚监控系统微信小程序,对19个部门39项政策数据进行汇总。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专属二维码,实现“一户一码”(图4),贫困户政策信息一目了然,贫困群众的脱贫路径精准呈现;系统为帮扶责任人提供到户帮扶签到、问题反馈、扶贫政策推送、在线测试等服务,加强对帮扶责任人的管理和培训;系统设有项目监督管理平台,随时查看已建成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情况,及时更新三级责任人现场检查及整改落实情况,对全区299个已建成产业扶贫项目实现数据便捷呈现、信息共享和闭环动态监管。
三、经验启示
(一)“共享式”扶贫是以党建促脱贫的基层实践。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支部利用周例会、党课、组织生活会、小组讨论等时机,不断探讨“共享式扶贫”模式,通过共商共议共享,把好的思路、建议分享讨论,把成功的经验、成果复制推广。
(二)“共享式”扶贫是“五大发展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济阳区“共享式”扶贫工作的开展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创新思路、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也是济阳区共享式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
(三)“共享式”扶贫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共建共享的生动体现。“共享式”扶贫倡导“抱团精神、共享理念”,工作目的不是哪一个党员优秀,也不是哪一个党支部先进,而是要在全区、乡镇或者更大范围打造高质量、高标准党建工作,发挥各村优势,形成“以强带弱、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共享式”扶贫是开展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的有益选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贫困人口的需要,要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每一个需要。贫困户的需要既是个性化的,也是共性的。“共享式”扶贫在组团帮扶、连片服务上做了探索,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和2020年脱贫后的定向帮扶提供了一种选择。
(五)“共享式”扶贫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开拓了发展道路。“共享式”扶贫立足乡镇,立足农户,实现小农户和农场经济的整合。既立足保障农民自助种植、自主经营的方式,保障农民的正常收益,也为农民提供更有力的生产、销售平台,保护农业种植户在市场出现问题时也能实现种植收益,对村庄抱团发展、产业连片经营等问题进行的探索,为乡村振兴开拓了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