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面貌,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适应省会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以来,济南市创新实施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改善21718户,脱贫成效取得明显提升。
一、背景情况
脱贫攻坚以来,济南市聚力扶贫各项任务,21.13万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得以全面解决,但贫困户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获得感”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成色。改善提升贫困户人居环境,不仅是对贫困户脱贫成效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强农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济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提振贫困人口脱贫信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全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打造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省会样板。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贫困户人居环境提升。出台《济南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指导意见》,紧紧围绕“五净两规范”(院内、屋内、厨房、厕所、个人卫生干净,生产、生活用品摆放规范)标准,在“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为贫困户修缮靓化房屋院落,补齐基本家居用品,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打造整洁宜居、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人居环境。各区县积极响应,创造性开展工作。例如历城区,明确细化工作标准,因户施策精准提升。按照“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的原则,制定了“六净一齐两化”的标准,并依据标准制定了详细直观的量化赋分表,让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有据可依,具体实在,增强了操作性。同时按照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并充分征求尊重贫困户合理意愿,围绕其实际需求和缺项“开药方”“下菜单”,分类、分区、逐户制定人居环境提升方案,确保了环境提升符合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例如南部山区,积极科学谋划“小表格”助力提升“大环境”,出台《南部山区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实施细则》,规定了工作步骤、资金使用、时间安排等相关细则。特别是明确了人居环境改善“一查、二定、三步走、四实现”的《流程表》,(即:“一查”:摸清家底,“二定”:定需求、定资金,“三步走”:申报批复、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实现”:实现居住环境卫生整洁、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基本生活用品齐全、精神面貌显著改善的目标。)逐户入户排查填写《贫困户人居环境情况统计表》,聘请第三方专业设计单位确定《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设计价目表》和《质量细则表》。利用“小表格”实现了南部山区美丽乡村和贫困户人居“大环境”的改善。目前,全市已完成修缮房屋漏雨、裂缝3800户,墙体粉刷7900户,门窗修缮3652户,地面硬化3318户,管线维修3225户,购买生活用品10977户,院落整修1871户,其他3847户。其中像基本家居用品、生活必备品,除了用村里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购买外,还得到了社会组织、各类企业、爱心人士的无偿捐赠,贫困群众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脱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足了。
(二)聚焦贫困户脱贫动力提升。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在实施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中,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与农村改厕、危房改造相结合,利用村广播“大喇叭”、宣传栏、村民代表会、文化墙等载体进行积极宣传动员,采取文明家庭创建、“脱贫之星”评选、“出彩人家”评定、“积分兑换实物”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他们的精气神,尤其是引导贫困户养成“讲文明、讲卫生、勤打扫”的良好习惯,树立以脏为耻、以懒为羞的思想意识,改变“政府帮、群众等”的不良现象,让贫困户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贫困户逐步实现由原来的“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推动“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持续保持。例如平阴县明确改善标准,突出提升重点,N+积分助力人居环境改善。进一步明确达到“六净、七有、两规范”的更高生活标准。把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与“N+积分”、道德银行+积分超市等工作结合,加大人居环境改善赋分值,通过每月定期对贫困户居家环境卫生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和每季度进行积分兑换,激发贫困户的文明意识,激励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软实力”。
(三)聚焦贫困户满意度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受到贫困群众一致点赞。平阴县洪范池镇臧家村贫困户李正芝是一位独居老人,谈起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就不住地夸赞政府好。老伴两年前死于肺癌,唯一的儿子患有抑郁症也不在身边,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对她家墙面进行了刷白,在院落内铺设了小路,送去了衣柜、电视机等物品。在这些变化中李正芝最喜爱的是电视机,曾经家里唯一的一台老式电视机已经“退休”多年,由于家庭困难,电视机对于李正芝来说就是一件“奢侈品”。如今有了电视机这个“好伙伴”,李正芝的心情也晴朗起来,没事的时候打开电视机看看电视剧或者听听戏,孤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心情好了,人也勤快起来了。“在我们村15户贫困户中,环境卫生发生最大变化的就是李正芝,以前属她家最脏最差,现在她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收拾的家里利索又干净,真是天上地下的对比啊。”贫困户的变化都看在了街坊邻居的眼里。历城区荷花路街道苌家庄贫困户李延兴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成天郁郁寡欢、自卑情绪重、整日闭门不出,家里“脏乱差”问题特别严重,通过改造大门、院墙、室内粉刷等工程,家里亮堂起来、村里来家串门的也多了起来,心情逐渐好了起来的李延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每次与人交谈都是感谢党的政策好、感激扶贫干部的付出、感谢当前的幸福生活。唐王街道亓家村身患胃癌的贫困户亓家泉一家不仅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也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出钱帮我们整修了房子,不仅重新粉刷了房屋,还在客厅外面的长廊上安装了铝合金门窗,俺家老头子终于有了可以晒太阳的地方,真心感谢党和政府。”亓家泉的老伴张思美这样说道。据统计,目前,济南市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9.7%,已完成人居环境改善贫困户的满意度达到100%。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政推动。部分贫困群众受客观身体条件限制和常年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对个人居住环境卫生等不重视,人居环境脏乱差,影响脱贫奔小康,过上新生活。首先由党政力量推动,在较短的时间、发动各方力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利于短期内见到成效,便于迅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脱离实际、违背贫困群众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生搬硬套。同时,积极发挥帮扶责任人、扶贫干部等作用,注重贫困群众习惯养成,也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相互促进,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依靠群众行动。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引导贫困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以“脏”为耻、以“懒”为羞的意识,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立标杆、树榜样,推动贫困户由 “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最大限度提升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到行动中来。严格掌握改造标准,按照“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的要求,以保障基本家居用品、完善必需基础设施为原则,不能为赶进度、求数量降低标准,也不能为“应景造势”过度建设。
(三)形成习惯主动。从长远来看,人居环境提升既要制度化,更要久久为功,使之成为一方风气和自觉习惯。应该积极开展主题宣讲、模范评比等活动,激发农民荣辱观、上进心,引导贫困群众向上向善、自立自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实现从贫困群众个人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