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农创体”为产业脱贫赋能 ——平度市发挥扶贫资金效能最大化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青岛平度市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发挥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平度大花生等20个国家地标保护农产品优势,依托现有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社合作”和“镇社合作”方式,集中特色种植、旅游、智慧、生态等优质经营实体,探索发挥扶贫资金效能最大化,打造了32个农民创业创新载体(简称农创体)。通过明晰“四权”、绑定“四金”、实现“四强”,在扶贫对象与农创体共建共享中,构建起“扶贫农创体”带贫帮扶机制。短短四年时间,仅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就从当初的36个樱桃西红柿大棚发展到92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30个村庄发展,6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

  一、背景情况

  平度市是青岛市脱贫攻坚主战场,有81个省定贫困村、128个青岛市经济薄弱村,6个青岛市经济薄弱镇。围绕稳固提升全面脱贫成效质量,平度市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打造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样板为目标,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农创体”建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和收益共享机制,将贫困人口和贫弱村吸纳到优势产业链上,带动实现脱贫致富。平度市扶贫办和崔家集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率先统筹使用宅科王家村、杨龙庄村、刘彩庄村、东宋家村、西屋子村、宅科吴家村等青岛市定6个经济薄弱村54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联村扶贫产业园,充分发挥扶贫资金辐射带动效应,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农创体风险抗御能力,探索形成“扶贫农创体”脱贫模式。目前,平度市投资1.75亿余元打造了32个扶贫农创体,有力带动了209个贫(弱)村庄和4936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主要做法

  (一)明晰“四权”。规范“四权分置”:一是扶贫农创体所界定扶贫资产的所有权归贫(弱)村集体,使用镇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的,产权归镇级所有。包括两种类型:将扶贫资金嵌入农创体,界定已有资产,分享收益;扶贫资金注入农创体,新建项目形成资产,租赁收益。二是扶贫资产的经营权归农创体(合作社或承包人)。三是扶贫资产收益权归贫(弱)村和贫困户,镇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产生收益由镇政府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四是监管权归当地镇街,当地镇街对扶贫资产的界定和监管承担主体责任,建立扶贫农创体管理台账,对资产维护、运营状况、收益分配、贫困户培训就业等进行登记,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二)绑定“四金”。扶贫农创体收益分配体系,体现为“四金”,一是通过政府引导,贫困户(农户)将承包土地流转给农创体经营,以此获得“租金”。二是贫困户(农户)进入“农创体”打工获得“薪金”。三是贫(弱)村与“农创体”合作获得集体“收益金”。通过约定项目收益率,全市每年可从扶贫农创体获得超过1500万元的收益金。四是各镇街通过农创体获得收益建立贫困帮扶“基金”,用于老病残等特困群体的定向帮扶。通过“四金”绑定,发挥扶贫农创体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惠及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增收脱贫,保底收益率也让贫(弱)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实现长效脱贫。

  (三)实现“四强”。一是党建作用发挥强。扶贫农创体的经营者,大多既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又是产业致富带头人,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仁兆镇沙北头村支部书记王桂欣,创建了“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经济产业链上”的基层党建模式。崔家集扶贫农创体的经营者,前洼村支部书记鞠炳锦,确定了以该村为中心建设扶贫农创体的长远之计。二是抗御风险能力强。通过扶贫农创体培育,统筹贫(弱)村扶贫资金集中建设联村创业园,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有效解决贫(弱)村自身发展产业项目选择难、扶贫资金使用碎片化、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成为距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产业脱贫方式。三是产业带动能力强。崔家集扶贫农创体最初统筹扶贫资金集中建设了36个冬暖式温室设施大棚,随着樱桃西红柿产量效益的持续走高,农创体的产业孵化功能日益显现,目前温室大棚已扩大到189个,辐射周边30多个村庄发展,有65户自筹资金建棚,55户承包大棚,带动村民就业超过600人。还吸引了同日集团投资运营“一方良田”项目,打造涵盖种植、加工、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四是示范引领能力强。培训示范,依托扶贫农创体开设“庄户学院”,邀请农技专家和“田秀才”免费培训贫困户、合作社会员3700余人。创业就业示范,崔家集扶贫农创体依托樱桃西红柿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贫困户承包大棚自主创业,27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脱贫致富。科技示范,明村镇漾花湖科技公司、何家店花生电商、蓼兰镇青丰种业等扶贫农创体,作为国家级“星创天地”,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在土壤检测、智能育苗育种、线上线下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及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志智双扶”示范,作为农民“双创”载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农创体”引导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经验启示

  (一)党建统领,合力共创富民路。市镇村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担当和积极作为是平度市扶贫农创体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扶贫资金“抱团”用,建设联村扶贫产业园,有效解决了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为把好产业选择关,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平度市成立了由18名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及复验专家库,对扶贫农创体项目进行评估,确保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效益发挥到最好。崔家集镇前洼村不属于经济薄弱村,该镇经过筛选、论证,选择委托前洼村蔬菜合作社建设经营联村扶贫产业园,除产业基础良好外,村党组织积极作为是重要原因。前洼村支部书记鞠炳锦,既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又是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产业致富带头人。2016年,在得悉镇党委拟整合上级扶贫资金,高标准建设冬暖式设施大棚打造蔬菜扶贫农创体时,鞠炳锦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争取,积极要求项目落地前洼村,并主动做好周边6个经济薄弱村负责人和土地流转户的思想工作,成功流转260亩耕地,果断平掉已经返青的麦苗。现在,占地4500亩的崔家集镇扶贫产业园已形成年产量17500吨、年产值2.8亿元的产业规模。在它的示范带领下,崔家集镇樱桃西红柿种植面积已达1.65万亩,年产值近7亿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

  (二)市场化运营,激活农创体内在动力。经营市场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土地资源,是扶贫农创体蓬勃发展的“新引擎”。采取“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扶贫模式,从种到收,实行公司化管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农创体的经营主体,提供生产计划、品种供给、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等服务,消除农户种植亏损风险。为让樱桃西红柿走出去,卖得好,合作社积极拓展电商业务,积极对接新发地、京东农场、盒马鲜生等,与之开展线上线下合作,确保销售渠道稳定多元。优良的品质,稳定的产销链条,对农创体樱桃西红柿产业从种植到管理、销售全链条走向规模化、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持续注入资本力量,加速农创体扩量升级。上级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相继注入是扶贫农创体迅速扩张、不断提档升级的“助推器”。看到崔家集扶贫农创体樱桃西红柿的美好前景,资本也逐利而来。山东迅丰农业、中禄农业、旺洋农业等企业投入资金建大棚。同日集团投资运营的“一方良田”项目总投资1亿元,在前洼村农创路两侧规划约2000亩的优质良田地块,打造涵盖种植、加工、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2019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也落户前洼,包含“柿”事如意樱桃西红柿种植和同芮果蔬深加工两大板块,着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增收。在2016年36个樱桃西红柿扶贫大棚的基础上,2017年,崔家集镇再次利用270万元中央扶贫资金新建15个大棚,扩大种植规模,全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该镇借助500万产业强镇资金,又建设38个大棚,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7000多万元。2020年,平度市统筹7个镇街的专项扶贫资金5579万元,与市农投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在该镇启动建设95个设施大棚,项目建成后,由市农投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力争实现扶贫资金效能最大化。目前农投公司总投资达到2亿元,规划打造的占地1612亩的崔家集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已完工。产业园采取“平台公司+镇村+农户+保险+银行”的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从“扶贫合作社”向“农创示范体”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