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沁润 产业牵引 众志成城 ——莱州市“志智双扶”促脱贫攻坚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推进脱贫攻坚实践中,莱州市以激发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为关键,走出了一条抓“四德工程”激志气、抓“三大基地”带扶智、抓干部作风促落实的有效路径,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二、主要做法

  (一)作为全国“四德工程”发源地,注重运用道德力量激发不甘贫穷的志气,确保贫困群众生活“过得去”。1983年莱州市朱家村推出了“赡养老人公示榜”,将子女给老人送钱、送粮、送油情况在村内张榜公示,一纸红榜让该村孝老爱亲、行善明德蔚然成风,3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赡养纠纷。2006年莱州市在深入总结该村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启动孝德工程建设,逐户签订家庭赡养责任状并张榜公示,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共鸣,随后又相继启动诚德、爱德和仁德工程建设,设立统一规范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形成了“在家讲孝心、在外讲诚信、为人有爱心”的社会新风尚。中宣部先后两次到莱州市调研,2011年将莱州“四德工程”作为全国典型重点推广,2017年莱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县级文明城市。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发挥“孝诚爱仁”的道德力量,激励每个贫困户不甘于落后、不甘于贫穷,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一是以“孝”扶志,实现老有所养。在孝德工程中按照村民收入水平高低,每年给老人钱粮油赡养指导标准分别为1600元、1400元、1200元,粮食100—400斤,油10—20斤,并按照每三年增长10%的幅度动态调整,通过对赡养标准、落实情况、孝心典型张榜公示,让每个老人的子女都孝顺,确保老人生活过得去。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针对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占比超过95%的现状,放大“孝”的作用,对60岁以上贫困老年人建立“扶贫孝德基金”,对子女签署孝德赡养协议并履行的贫困家庭每年给予120元养老补贴;对子女也是贫困户的家庭,每年1200元的最低赡养费和120元的养老补贴全部由基金兜底,确保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二是以“诚”扶志,鼓励身体力行。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坚持诚信原则,采取镇村全面摸排、职能部门比对信息、专业力量入户核实等办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对符合标准的全部应扶尽扶,坚决杜绝“虚假贫困”,确保贫困户底子清、情况准。同时,在贫困户中大力倡树“生活靠自己、决不等靠要”的励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担任护林防火员、卫生监督员等公益专岗,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领取报酬补助,实现有尊严地生活。三是以“爱”扶志,实现爱心传递。动员全市5604名市镇村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开展“多对一”结对帮扶,带动大批企业、医院、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纷纷参与到贫困村建设和贫困户帮扶中来,先后涌现出以“海纳百川”公益组织为代表的20多个爱心团队,累计捐赠物资超过5000万元,全市每年募集爱心捐款2000多万元。被善行义举感动的贫困群众,又积极发挥“正能量”,主动当好村里的矛盾调解员、政策宣传员,以此感恩回馈社会,形成了“爱的传递”良性循环,我市贫困群众满意度达到99.7%。

  (二)以在全国有影响的“三大基地”为依托,立足莱州实际实施精准扶智,带动贫困群众生活“过得好”。依托良好的产业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路子,着力打造“金色”“绿色”“蓝色”三大产业基地,带动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群众提升劳动技能,让群众生活从“过得去”到“过得好”。一是做强高产育种“金色”基地。莱州市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数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登海种业先后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登海种业为龙头,以19家骨干育种企业为依托,集中建设20平方公里的育种核心区,高标准打造“种业硅谷”,形成了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年产销良种保持在1亿公斤以上,有效带动周边11个贫困村发展高效农业、种植高产农作物,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4万多元。为了让贫困群众学会高产种植“一技之长”,免费开展“云峰大讲堂”集中培训、“一对一”订单式培训,用好在全国率先开通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通过定期授课、现场指导、专家会诊等多种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农技服务。二是做大生态种养“绿色”基地。充分发挥莱州“中国月季之都”“国家级果树无毒苗木繁育基地”等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以月季、苹果等为代表的花卉、苗木繁育栽培产业,积极吸引贫困户就近就业,结合苗圃不同时期管理特点,每月组织开展管理技能培训,带动2000多名贫困户实现增收,全市花卉苗木繁育基地达到13万亩,年产值超过8亿元。莱州市小草沟村90年代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十面红旗团支部”,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苹果无毒苗木繁育基地”。依托苗木基地优势,我们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0万元建设苗木示范园,借助“山东省果树良种推广中心”“全国银杏研究会培训基地”等平台优势,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专业育苗技能,不仅实现了本村村民脱贫致富,还带动周边12个贫困村从中受益。三是做活现代渔业“蓝色”基地。莱州市拥有108公里海岸线和16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建立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泽潭模式”、明波水产“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建成了周长400米、容纳水体16万立方米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生态网箱,实现了分层次立体化养殖、全方位一体化服务。莱州市半滑舌鳎人工繁育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斑石鲷、珍珠龙胆等鱼种人工繁育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南鱼北育、北育南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专程视察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在沿海村庄试点整合扶贫资金,投资建成18处高效渔业养殖项目、26处海产品加工项目,定期邀请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专家教授现场授课指导,通过淘汰落后品种、发展高效渔业,实现了品种增加、品牌增值、效益增长,带动渔民中的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

  (三)持续发扬狠抓落实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凝聚上下联动抓脱贫的强大合力,确保脱贫工作“过得硬”。牢牢扭住“人”这个关键因素,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从2017年的“狠抓落实年”、2018年的“敢于担当年”到今年的“巩固提升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4支过硬队伍,推动扶贫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市级领导带头抓落实。叫响“领导带头、苦干实干”口号,从市级领导做起,严格落实“七个一”联系点制度,30名市级领导带头包保73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制定脱贫攻坚实绩考核办法,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示范效应。二是市直部门合力抓落实。编制出台部门行业扶贫政策汇编和责任清单,扎实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民政扶贫等30多个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每年从市直部门选派30多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配备1支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三是镇街干部主动抓落实。压紧压实镇街属地责任,各镇街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每周至少1次进村入户,及时了解贫困户生活状态和脱贫需求,通过“精准帮扶信息系统”实时上传、同步转办,确保扶贫工作在镇级由“一把手”牵头抓、有“明白人”具体干。四是村级班子一线抓落实。对有贫困户的村庄,每村安排1—3名扶贫工作联络员,当好村庄发展的领路人、扶贫政策的明白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连续11年开展农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动,总结推广8条村庄发展路径和50个村庄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

  三、经验启示

  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加强扶志扶智是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发挥其脱贫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山东省莱州市发挥“四德工程”发源地优势,注重运用道德力量,培养贫困群众脱贫的志气。同时,利用“金、绿、蓝”三色基地的产业基础,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激发自身发展能力,并以过硬的干部队伍为保障,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