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况:烟台市创新实施双帮扶责任人制度,落实“帮扶送”和“三清三明六个一”举措,全市每户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结对包联,构建起“二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
主要做法:
一、明确帮扶主体,落实第一、第二帮扶责任人。全市一个模板、一个标准、一个要求,明确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为第一帮扶责任人,帮扶1个贫困户,确保实现“一帮一”。镇街党员干部、村庄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为第二帮扶责任人,监督配合第一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责任。第二帮扶责任人可以“一帮多”,但最多不超过5户。帮扶责任人确定后,同步更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帮扶责任人信息,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作更换调整,直到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确需更换调整的,提前2个月报县、市两级扶贫机构备案。
二、明确帮扶职责,落实“帮扶送”。第一帮扶责任人根据包联户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责任清单,落实“帮扶送”三项措施。“帮”,既帮助贫困户协调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又帮助协调子女赡养等家庭问题和贫困户具体生活困难,如就医、就学、购物、卫生保洁、农活家务等,做到力所能及、尽力而为,帮人所需、解其所急。“扶”,既扶志又扶智,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寻找增收途径、拓宽增收渠道等,提高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脱贫质量。“送”,定时向贫困户送食品、日用品、药品等物品,进行实物配给。县市区每年拨出专款采购年节物资,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给贫困户送温暖,每年3-4次由第一帮扶责任人送到贫困户家中。第二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了解第一责任人到位和“帮扶送”落实情况,每季度末向所在村委和镇扶贫机构报告;及时向第一责任人通报贫困户信息,加强沟通联系,协助配合第一责任人做好帮扶工作。
三、明确帮扶标准,落实“三清三明”。一是清楚扶贫政策,力求宣讲明白。组织责任人培训班学习《扶贫对象数据分析报告》《结对帮扶三十六计》《入户帮扶二十问》及各级扶贫政策,帮助责任人掌握扶贫要求,了解贫困户认定、退出和收入核算标准,精准把握政策适用条件,先后组织培训160余次,为做好扶贫政策宣讲打好基础。二是清楚贫困户家底,力求措施明确。通过给贫困户发放《精准帮扶责任卡》《年度收入明细表》《脱贫实录》,帮扶责任人清楚了解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立足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为强化举措落地落实,帮扶责任人每次走访都要填写帮扶责任卡,记录帮扶措施,并需要贫困户签字认可。三是清楚政策落地情况,力求成效明了。帮扶责任人通过走访了解清楚贫困户应享受政策落地情况,结合《脱贫实录》准确记录脱贫过程和实时变化,对短板及时发现及时反馈,根据家庭变化动态,明了帮扶成效,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累计落实各类帮扶措施5万余条。
四、细化帮扶要求,落实“六个一”。为巩固提升帮扶活动效果,明确要求帮扶责任人必须落实好“六个一”帮扶责任。一是每次入户不少于1小时。第一帮扶责任人每2个月至少入户1次,第二帮扶责任人每1个月至少入户1次,每次入户时间不少于1小时;二是每次入户都要拉1次家常。听他们说说心里话,聊聊家里的难事,把结对贫困户当家人,把他们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三是每次入户都要帮助打扫1次卫生。尤其对生活自理困难的结对贫困户,每次入户要帮助他们清理一下庭院、屋子、灶台和厕所。四是每半年至少陪吃1顿家常饭。利用传统节日,带上饭菜水果,陪结对贫困户一起做顿饭、吃顿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五是每半年至少陪理1次发。对外出不方便、村里没有理发师的结对贫困老人、残疾人,陪着去集镇上逛逛看看,顺便理1次发。六是每年至少帮助干1次农活。要在农忙季节走访入户,帮助有种植养殖的结对贫困户干干农活,减轻一些他们的劳作负担。2018年以来,全市一二帮扶责任人共入户40余万次,赠送款物3000多万元,每次入户都基本达到1小时。拉家常、打扫卫生已成为入户的“必选课”,陪同理发、陪吃家常饭渐成帮扶责任人的“心头事”,农忙时节帮助干农活已成常态化。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大帮扶责任人扎实开展“献爱心、送温暖”走访活动,统筹做好贫困人口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为贫困群众配送米面油菜等生活物品1.8万户次,发放口罩9.3万个,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459条,持续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经验启示:
扶贫政策落实需要精准施策、精细操作,帮扶干部至关重要。烟台市创新实施实施双帮扶责任人制度,真正让广大帮扶干部明白帮什么、怎么帮,引导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贫困群众讲解政策,实打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贫困群众身上,持续提升贫困群众了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