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党组织力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烟台市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近年来,烟台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组织集体和群众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抱团发展、规模经营,重新构建党组织与农民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重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重新把碎片化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走出一条以组织力提升促进脱贫攻坚的“烟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576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新增集体收入3.91亿元,群众增收5.01亿元,6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人均年增收1.2万元。

  背景情况: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治理结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烟台市创新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要是基于“四个不足”的综合考虑: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不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初分田单干的农民普遍老龄化、种不动地,农村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土地撂荒,30多年前引种的第一茬果树也到树龄老化、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的时间节点。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成为摆在乡村振兴面前的严峻问题。

  二是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虽然烟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前列,但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依然突出。2018年,全市6441个村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占22.7%,有集体收入的村庄大多依靠租赁承包资源,增收渠道单一、拓展空间难度大、持续增收乏力等问题突出。

  三是村党支部组织力不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权、产品支配权回到一家一户手中,村集体经济弱化,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经济纽带断裂,部分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缺门路、组织群众无抓手,有的简单地靠给钱给物做群众工作。党支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农村心散人散的现象严重。

  四是群众组织化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农民群众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不能支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更弱化了群众对集体的依赖,群众人心涣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只要权益不要义务。部分村庄存在“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

  着眼于解决上述“一揽子”问题,烟台市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利用合作社联结群众、发展产业的平台功能,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激活脱贫攻坚“一池春水”。

  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全域推进提升。脱贫攻坚越是到了紧要关头,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烟台市委高度重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连续两年纳入全市“三重”工作强力推进。注重头雁领航。把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领办合作社的关键,把政治标准作为选好村干部的第一关,鲜明“好人+能人才是当家人”的导向,设置候选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审查”,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储备了一批有情怀有担当、能干事不出事的党支部书记。连续2年共组织200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浙江大学开展专题研修,提升发展能力;设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增量奖,对村“两委”成员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激励担当作为。强化支部主导。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领办合作社全过程,让党支部站在发展集体经济的最前沿唱主角,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导权。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由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合作社,带领入社群众一起干一起闯;产权制度改革后,由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掌握合作社生产经营权、分红权,在提取不高于10%公积金后,剩余收益全部按股分配给村集体和入社群众,保障合作社“姓公不姓私”。牵住党建牛鼻子。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统筹抓好班子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群众增收、后备力量培养、群众工作等,让党员发挥作用、吸引培育人才、组织发动群众有了载体平台,党建引领村级治理有了新内涵。全市五星级党组织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1800多名人才返乡创业,今年以来已有102人回村任职,培育后备力量1.9万名。

  二是重新组织群众,激活内生动力。烟台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摆在第一位。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细算长远账、对比账,组织外出观摩、座谈研讨等,以看得见的利益调动群众入社积极性,带领群众走组织化的市场化道路。截至目前,入社群众达到17.5万户。栖霞市衣家村党支部通过成立以劳动力入股的合作社,把全村50余户群众组织起来战天斗地,男女老少齐上阵,仅7个月就靠集体的力量在大山深处开辟了上山路、建起了蓄水池,2019年村集体收入25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集体和群众单打独斗的增收模式,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元化入股形式,建立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共同体,抱团发展、规模经营,让集体和群众在分享合作社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中互促共进。2013年,栖霞市东院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苹果产业,2019年社员每亩地分红5050元,村集体收入92万元,社员长期务工年均收入4万元。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提出单个社员出资比例不得超过20%,防止“大户垄断”形成“精英社”;对老弱病残群体,通过土地置换、集体赠股、设置公益岗等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致富,实现“以地养老、永久脱贫”,有效发挥农村稳定器作用。栖霞市松山街道汉桥村党支部组织全村30户贫困户将2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接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一举解决了脱贫问题。

  三是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激活土地要素,发展规模经济,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优化资源配置。重新优化组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统一经营支配,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流转土地23.5万亩,连片平整后新增集体用地1.76万亩,有力盘活了沉睡资源。福山区南庄村整合土地近500亩,建设生态农业大棚22个,发展大樱桃种植,建设田园综合体,2019年村集体增收200万元。加快动能转换。采用良田、良种、良法、良品“四良”模式,运用水肥一体、物联网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从拼资源拼消耗的老传统向科技强农、绿色兴农的新动能转换。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合作社为平台,带动改造老残果园47.2万亩,3年内将梯次改造老劣果园120万亩。招远市大户陈家村流转土地12000亩,引入物联网技术集中管理,2019年集体增收3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名村民就业。抱团对接市场。引导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畅通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目前,已与鲁花、龙大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家悦、振华等大型商超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线上招商推介会,搭建社企合作平台,现场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额15亿元。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提质增效。烟台市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大呼隆”,以制度保障规范发展,以试点示范带动全盘,确保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成功一个。规划先行、示范带动。2017年筛选11个村试点,率先探路;2018年百村示范,树立样板;2019年千村覆盖,规范管理;2020年全域推进,全面提升,一步一个脚印,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扶持、部门联动。出台30余项扶持政策、22条指导意见,连续两年共安排1.72亿元专项资金,真金白银扶持发展;积极推动省“强村贷”政策落地,累计为28个村庄发放贷款2516万元,有效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立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30处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发挥农科院校及驻烟高校力量,筛选100名农业专家,组建10支服务队,精准对接服务936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助力做大做强。建章立制、规范推动。在领办标准、管理运行等方面明确22条指导意见,建立章程统一审核、项目统一论证、分配统一规范、财务统一管理、社务统一公开、文档统一保管等“六统一”机制,形成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的闭环管理机制。合作社经济合同以及1万以上的重大支出等,除成员大会通过外,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审核把关,着力防控经营风险。

  三、经验启示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平台优势、群众的能动性等要素有机融合,各类优势叠加互补,形成聚合裂变效应,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烟台经验”。

  一是党组织找到了干事创业的载体。通过领办合作社,党支部由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由推着群众干到领着群众干,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对党支部有了信赖,实现了“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的转变。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反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多年发展集体经济无路径、组织群众无手段的问题,既让村干部干事有舞台、说话有底气,找到了当家人的感觉,提升了话语权和组织力,更通过组织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做实了党支部“主心骨”的领导地位。

  二是群众集体意识进一步回归。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和群众通过股份合作紧紧扭在一起,以股连心连责连利,群众对党支部有了依赖,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集体观念显著增强。莱阳市沐浴店镇西石河头村以前干旱时群众抢水浇地矛盾不断,通过入股到合作社,分散的群众成为一个整体,在共同劳动、分红致富中增强了集体观念,都发扬风格先浇集体的地,民心重新聚拢起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农民群众自发捐款捐物、送水送饭,进一步深化了村党支部和群众血浓于水的感情。

  三是拓宽了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变了村集体和群众低层次、低效益的致富增收模式,盘活集体资源、调动群众积极性,建立了集体长期收益、稳步增收的机制,群众拥有土地流转保底收入、合作社收益分红、务工工资、再就业增收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实现了群众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股份合作,将社会资本、农户、村集体的利益联结在一起,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资本活水,又通过强化党的领导规避了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