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工作法诠释绣花功夫 ——昌乐县红河镇脱贫攻坚典型经验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期”,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昌乐县红河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把满意度提升作为工作落脚点,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创新推行扶贫小分队、小暖包、小菜园、小康道、小药箱等“五小工作法”,用更精准的“绣花功”,交出高质量的“脱贫账”。

  一、背景情况

  红河镇位于昌乐县南部,面积194.5平方公里,辖62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人口11.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乡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4户、2604人,其中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651户、1024人,不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843户、1580人,即时帮扶户15户、35人。

  2020年以来,红河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梳理影响脱贫质量的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情况掌握不及时的问题。对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不能即时掌握、全面掌握,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不高。二是档案资料不系统的问题。贫困群众家中档案资料更新不及时、材料杂乱,导致不便查阅和使用。三是帮扶标准不够高的问题。在硬件提升、软件优化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贫困群众家中院内道路未硬化,“晴天满院土、雨天两脚泥”现象普遍;自来水缺少保温、固定设施,导致使用不便等。四是扶贫扶志不衔接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措施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想干事、愿干事的积极性,甚至个别贫困户连家庭卫生都不愿意主动清理等。五是特殊群体的需求问题。个别贫困户因为年老体弱、身体有残疾,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存在看病、取药不方便等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时至今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基本措施已全部落实,而恰恰是这些影响贫困群众生活质量的“小事”,决定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色。宏大工程更需细微表达,针对上述问题,红河镇全面推行“五小工作法”,把小事做实,把帮扶举措送到贫困户心坎上,用扶贫“小事”诠释绣花功夫,实现小事中见大业。

  二、主要做法

  1.组建扶贫“小分队”,精准帮扶“无死角”。为保障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政策全落实、帮扶全覆盖、问题全发现、整改全到位,红河镇创新推行“集中帮扶日”制度,在全镇组建三级扶贫“小分队”。村级层面,帮负责任人在随时帮扶的前提下,每月第一和第三个周六固定帮扶,所有帮扶责任人全部下村到户,上午与贫困户沟通感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时解决问题;下午帮扶责任人与包村干部交叉互访,互相检查,组团式帮扶。社区层面,由帮扶责任人、村党员干部组成“小分队”,通过现场办公、集中观摩等方式,对各村的重点户集中全社区力量打“歼灭战”,实现“补短板、强弱项”。镇级层面,抽调民政、社保、规划、扶贫等9个业务站所骨干人员,根据政策清单组成5个专项扶贫督查“小分队”,对贫困群众政策落实、家居环境、群众满意度等情况逐一梳理,列出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红河镇成立的三级扶贫“小分队”,确保了精准帮扶不留“盲区”,排查整改问题不留“死角”。

  2.配备扶贫“小暖包”,政策落地“真到位”。红河镇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立足“精准”二字,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政策。为保证每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所享受的政策一目了然、清晰有序,红河镇给贫困户统一配备分层式扶贫“小暖包”和“小卡包”。“小暖包”内放置《档案目录查对表》,凡是贫困户享受的政策,落实的收入,全部填写证明材料,做到项项有支撑,件件有证明。“小卡包”内放置贫困户社保卡、健康卡、银行卡和各类援助卡等,让贫困户“一包在手,畅通无阻”。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建立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全部输入潍坊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并形成二维码。将二维码打印后张贴在贫困群众家中,拿起手机扫描后,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住房、医疗、教育等已享受到的政策、落实的帮扶措施、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都能查到,所急所需一目了然,当即就可以与贫困户沟通对照,检验帮扶成果,真正实现“一扫便知,方便高效”。

  3.建设扶贫“小康道”,帮扶措施“更贴心”。扶到点子上,帮到心坎儿里,才能让群众真满意。红河镇创新思路举措,对全镇院内未硬化的409户享受政策户,从大门口到屋门口,全部用红砖或水泥铺设扶贫小道,切实改善贫困户的出行条件,实现了“晴天不沾土、雨天不踩泥”。同时,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通自来水的基础上,对政策再落实、扶贫再深入,对院内没有自来水水楼和水池的373户享受政策户,统一标准规格,建设了扶贫“小水楼”和“小水池”,全部落实了保温措施,实现“随时有水、方便实用”。

  4.培育扶贫“小菜园”,扶贫扶志“有抓手”。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存在院内柴火垛、垃圾堆等问题,家居环境提升工作一度面临极大阻碍。为让贫困群众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红河镇坚持既“扶贫”又“扶志”,结合“美丽庭院”创建,统一发放蔬菜和花卉种苗,翻土、育苗,培育扶贫小康菜园,不仅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消除了“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实现自给自足,还发展了庭院经济,让贫困群众“打心眼儿”里想脱贫,求致富。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小康菜园,让贫困群众的庭院美了起来、钱包鼓了起来、腰杆挺了起来。

  5.发放扶贫“小药箱”,兜底保障“立体化”。因病致贫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看好病”是关系贫困户生活质量的“揪心事”。红河镇现有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651户,其中因病致贫的有223户,占比34.25%。红河镇紧紧盯住因病致贫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在综合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政策,落实低保、五保、医疗、产业项目分红等政策的基础上,与县卫健局、医保局联合开展送医送药服务,建立了县级医师、镇级医师、村级医师“三师共管”机制,划片包靠,上门诊疗,变“被动求医”为“主动送医”。同时,还成立由镇医、村医、计生专干等组成的45支巡诊服务队,与贫困群众签订送医送药协议,为贫困户个性化定制送医送药方案,结合每名贫困群众的病情,上门诊疗,送去药品,配发扶贫“小药箱”,变贫困户“被动求医”变为“主动送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全镇签订送医协议653人,签订送药协议103人,办理慢性病369人,办理高血压、糖尿病“两病”348人,已完成慢性病患者送医3804人次、送药276人次,真正将政策落实的“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三、经验启示

  昌乐县红河镇创新推出“五小工作法”破解脱贫攻坚难题、提升脱贫质量,取得良好成效,被《农民日报》《新华社高管信息》《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等中央和省市重点新闻媒体报道,得到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副书记杨东奇同志和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同志肯定批示,并在“潍坊市2020年度第一批83项改革典型案例评选”中位居前列。“五小工作法”的成功探索推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是齐抓共管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保证。红河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镇、社区、村三级干部都心系群众,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靠上抓推进,帮扶干部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尤其是“三级书记”领着干、盯着干、快速干,重要事情逐项研究,重点问题逐个解决,建立起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政策落实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基础。红河镇下足绣花功夫,落实落细扶贫政策,从贫困群众衣食住行、就医、上学、务工等入手,逐项梳理,逐户分析,逐个落实,既管“两不愁三保障”,又管扶贫扶志,形成了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兜底保障更加完善,进一步夯实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三是解决问题是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的有效举措。红河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抓扶贫。在稳定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围绕“群众有所呼,我们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我们有所为”,从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质量的小事入手,采取建设小康道、发放小药箱、开展送医送药服务等举措,着力破解贫困群众的 “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了贫困群众满意度。正如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同志对“五小工作法”的批示“生动再现了昌乐县红河镇在扶贫工作中所下的绣花功夫,‘小事’中见大业”。

  四是内生动力是改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的有力抓手。红河镇通过推行“五小工作法”,不仅方便了贫困群众,还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创新推行的扶贫“小菜园”,既让群众有事可干,满足了生活需要,又美化了环境,建成了美丽庭院,成为“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重要动力,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通过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影响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让他们脱贫有劲头,致富有盼头,在小康路上“轻装上阵”,拔掉穷根,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五是长效机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保障。红河镇建立了推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特色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即时发现、即时纳入、即时帮扶”的帮扶纳入机制,“扶贫小分队”“集中帮扶日”的扶贫接力机制,“遍查遍访+交叉互访+互相检查+销号管理”的四合一监测预警和动态识别机制,较好消除了帮扶“盲区”和“死角”,畅通精准扶贫各个环节,形成了务实管用的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