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青州市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紧盯“乡村弱”“学生贫”“就业难”三大难题,以教育扶贫为抓手,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视职业培训,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教育优先发展、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好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乡村弱”,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青州市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学校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学校生源、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五位均衡,让山里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教师“引得来”。市里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近年来共新建、改建幼儿园254处,总面积24.6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3处,总面积54万多平方米。其中,涉及25个省定贫困村的中小学全面完成改造提升,学前教育全覆盖,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17处。所有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城乡教育均衡快速有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称号。当前无论城区、平原还是偏远山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农村的办学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保障了青年教师“引得来”。
强化政策引导,让农村教师“留得住”。聚焦队伍建设,全面优化薄弱学校教师配置,全力提高教学质量。5年来,青州市引进新教师1600余名,70%以上的到农村任教。新教师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开展定岗帮带、校际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精准对接。鼓励城镇中小学与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乡村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组织“城乡共同体”活动,研究制定《青州市乡村支持计划》,通过职称名额向山区、农村教师倾斜,提升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实施农村教师补助政策,引导教师向山区、向农村流动,确保农村教师“留的住”。
加强师资培训,让农村教师“教得好”。青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县域培训实践基地,开办“青州教育讲堂”,近年已有8所农村学校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项目合作学校,多层次、多元化培训,有效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0余名教师荣获潍坊市优秀乡村教师称号,2万余人次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端培训,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开展“校长进课堂”活动,促进校长队伍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全面启动“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和“订单式服务”活动,成立各学段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率先实施小初高一体化抓教研促质量的新模式;率先成立了班主任学会,有力促进了全市班主任队伍建设;让教育搭上互联网快车,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实施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促进教学优质资源共享,确保农村老师“教得好”。
(二)紧盯“学生贫”,多途径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失学。青州市本着“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积极落实贫困学生“应助尽助”政策,做到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人性化资助, 让贫困家庭孩子从学前到考入大学,均能享受免、减、助、奖、贷、补等形式的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确保每名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困难学子,精准救助。通过定期走访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将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建档立卡、低保、孤儿、患重大疾病学生,分类登记入册。将适龄儿童少年纳入控辍保学范围,与市公安局共享学生信息,做到户籍清晰、学籍清晰、学生所在学校清晰,随时掌握适龄儿童的去向动态,及时对未就读的特殊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安置,对因家庭原因辍学的儿童少年,由劝返小组劝返复学;对智力等原因辍学的由特教学校全员纳入;对身体原因无法入校就读的,由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同时,严把个人申请、资助条件、公示公告、资金管理、受助学生诚信教育“五关”,确保国家的资助资金用到刀刃上。2016-2020年,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5672人次,落实资助金462.67万元,累计资助其他困难家庭学生62411人次,发放资助金2926.33万元。
特殊群体,专门救助。教体局、学校、家庭与社会四级联动,不断加强对各类特殊儿童的重点关爱,制定“1+1”特殊学生关爱制度,全市1000余名教师争当“教师妈妈”“教师爸爸”,与孤儿、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形成相对固定的亲情化、家庭式管理模式。同时,拨付专项资助经费给每名“爱心妈妈”用于购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用品,从生活、学习、心理上关注关心孤儿学生,让亲情和关爱不再缺失。在省团委、潍坊团委的号召下,根据困境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实施青州市“阳光社工.青春扶贫”项目,打造“希望小屋”,既给贫困家庭的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庙子镇由阳光社工扶通过“1+5+N”扶贫模式为39名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立体化帮扶服务,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潍坊市唯一入选省级社会工作脱贫示范项目。
突发情况,紧急救助。青州市各学校针对突发重病或者家庭突发重大变故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学的情况,建立及时上报制度,各学校一旦发现此类学生便及时上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紧急救助。及时搭建平台,呼吁形成全社会关心贫困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成立教育资助公益组织,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获得资助。其中,青州市妇联设立了“春蕾计划救助基金”,募集社会捐助71.66万元,资助春蕾女童1300余名。
(三)着力“就业难”,坚持授人以“渔”,促进就业创业。青州市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有机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掌握一种以上谋生手段或技能手艺,促进转移就业。
依托社教中心,实施技能培训。针对农民们“想脱贫、盼致富,就是没文化、没技术”的不争的事实。青州市各镇街道区成立社区教育中心,按全市总人口1%的比例,分期分类对经济贫困人员进行广泛培训,自攻坚以来累计组织培训240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弥河镇、王坟镇采取“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阶梯式培训,对农民画实施培训;黄楼街道、弥河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专家到地头现场授课,或者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大型花卉龙头企业考察学习,将花卉种植技术传授给花农。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通过开展电商培训,引导花卉种植户加入淘宝等互联网购物平台,目前已有“多肉植物后花园”等46家店铺入驻淘宝商城,成功带动100多名青年实现就业,平均日成交4600多笔,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让群众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重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青州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成立青州市公共实训中心,面向农民群众,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就业脱贫。青州市花卉学院面向社会招生,落实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按不低于学生数10%的标准,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将“雨露计划”精准实施到位,累计资助职业在校生760人次,投入资金160.2万元,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教育,掌握一项就业技能,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创新方式方法,实施精准培训。与贫困群众意愿相结合,围绕农村生产实际,开展果树种植、设施农业培训,精准设置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培训专业与培训需求相对接,确保培训实效。2019年在王坟镇姚家沟村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电商培训班,培训村民60余人,帮助加工户扩宽柿饼销路。科技局以重点对庙子镇、邵庄镇、王坟镇3个镇25个实施科技扶贫,开展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特用型蔬菜新品种研发与示范培训。花卉局、文旅局等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通过开展花卉电商培训。2019年,市残联先后举办农村贫困残疾人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盲人按摩培训班和电子商务培训。2020年农村农业局在邵庄镇石古岭村举办果树种植关键技术培训班,现场开展桃树修剪、核桃嫁接等技术示范指导。
三、经验启示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青州市坚持将教育扶贫的既有经验转化为一种长期性的制度安排,使其成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一是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通过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部门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上持续加大比重,强化城乡资源配置上的政策性引导,着力改善农村、山区办学条件,改善师资力量,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让更多有才华的孩子得到充分的智力提升与发展空间。
二是关爱贫困学生身心健康。青州市以助促学,用爱暖心。通过解决精准资助,让贫困家庭孩子从学前到考入大学,均能享多元化的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同时,关注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众身心健康,通过建立“1+1”特殊学生关爱制度,“教师妈妈”“教师爸爸”,与孤儿、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筹建“希望小屋”,引导社会力量助学等途径,促进困境儿童心里健康成长,让教育的温暖像阳光一样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三是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做好政府、企业、学校、农户四方平台搭建,构建教育扶贫的职教体系,让贫贫困群众掌握谋生手段或技能手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