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增收模式 凝聚攻坚合力 ——济宁市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经验做法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一、背景介绍

  脱贫攻坚以来,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部署要求,以“脱贫不返贫、全面达小康”为目标,织密基层责任链,凝聚社会力量,创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多措并举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质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累计投入19.34亿元支持脱贫攻坚;投入10.62万元统筹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95个,带动帮扶贫困人口11.8万人次;推荐、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3.3万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实现“十六连增”,贫困户低保和特困救助覆盖率达到56%。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三种模式,千方百计抓增收。把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摆在首要位置来抓,通过丰富“产业+”“就业+”“消费+”模式,持续增收夯实脱贫成果。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多元化实施光伏、电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把更多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嘉祥县探索以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光伏”为主要内容的“五小”产业,深入挖掘小产业离家近、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发挥“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实现扶贫产业“精准入户”,使贫困群众尝到了“小产业”带来的“大甜头”。创新就业扶贫新模式。通过提高劳动技能、介绍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实施虚拟就业等方式,最大限度的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靠自我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个性化定制培训方案,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先后为6700余名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切实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年满16周岁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分别采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口直接就业、设置虚拟岗位间接就业、依靠富民生产贷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和利用扶贫小额信贷鼓励贫困人口自我创业就业等方式,解决了全市33313名贫困人口就业的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公益性岗位开发程序、工资标准、资金来源等,全市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9263名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问题。邹城市依托村“两委”,由村集体或个人出资,成立扶贫劳务服务公司或合作社,聘用至少1名贫困群众为中介人员,吸纳、推荐村内有就业需求、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成员以及失业人员就业的同时,劳务收入优先救助贫困人员,今年以来共成立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97家,输出贫困劳动力414人。创新消费扶贫新模式。引导、帮助扶贫项目经营主体积极申报扶贫产品,督促其把好扶贫产品“质量关”,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扶贫产品安全可靠。疫情以来,先后认定113项扶贫产品,列入全省扶贫产品目录。多方举办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广泛印制发放扶贫产品宣传材料,深入机关企业内部食堂宣传推介扶贫产品,采取电商平台促销、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推销扶贫产品,让扶贫产品进社区、进农贸市场、进超市等各销售终端。全市开展各类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300多场次,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柜)54个,拉动销售扶贫产品2.52亿元。

  (二)实施三项行动,着力提升幸福感。常态长效开展“清洁家园”、孝善扶贫和“老病残”照料三项行动,采取“财政奖补一点、镇街配套一点、社会捐赠一点”方式,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让贫困群众内心有盼头、生活有奔头,幸福指数倍增。清洁家园提升生活质量。制定《济宁市“清洁庭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优势,开展以“五净两规范”为主题的贫困户“清洁庭院”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邹城市将贫困户按照庭院整洁、不易保持、难以保持进行分类,采取党员干部联系、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每月至少开展两次贫困家居环境整治活动,以镇街为单位开展星级评定活动,每月对贫困户进行一次量化积分考核,实现了“室内室外、房前屋后”环境长效保持,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孝善扶贫拉近家人亲情。大力推行孝善扶贫,按照“村民自治、家庭为主,子女首孝、社会互助”的原则筹集资金,子女个人每出资筹集100元,镇村给予10%—20%的补助,倡树孝老爱老文明新风。梁山县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老年特困救助和意外伤害救助力度。县财政列支200万元用于老年人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再补贴,对老年人意外伤害产生的医药费去除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再补贴70%,最高补贴3000元,切实减轻贫困老年人经济负担。老病残照料解决后顾之忧。对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人口,落实村干部“日走访”制度,通过安置公益岗解决他们日常照料等问题。汶上县探索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政府出资聘请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护理员、实行持证上岗,以10元/时的标准支付工资性报酬,每月提供30小时的送时服务,照顾起居、清理卫生、洗衣做饭、心理疏导,让贫困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接受照料,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发挥三方力量,形成攻坚凝聚力。以贫困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凝聚群团、机关和社会力量,全员参与、协同配合,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教育帮扶重燃生活希望。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全市募集项目资金近700万元,依托贫困家庭原有住房为学生打造独立生活空间,改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现已建成“希望小屋”208间,在建85间,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邹城市还制定《脱贫攻坚“青·书房”行动工作方案》,根据贫困学生需要配备学习桌、书柜,发放学习用品及图书等学习资料,组织志愿者上门,手把手教孩子们整理自己的书房、卧室,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每名贫困学生明确一名老师,定期指导辅导学习,每月一次家访,谈心交流,激发幸福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企业主动担当。市管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先后投入资金1050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7公里,改造村级办公、活动场所9个,实施扶贫项目10个。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全市11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91个贫困村,投入1821.6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技能扶贫、公益扶贫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并为贫困人口提供人文关怀。金乡县发挥企业扶贫积极性,凯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捐出40万元用于资助4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就学期间持续资助;立足凯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免费开展叉车驾驶、中式面点、中式烹调、育婴知识等多项技能知识培训;结合贫困学子寒暑假实习需求,开发了财务管理、行政人事等见习岗位,为实习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实践服务,并发放实习工资。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实施“情暖万家”“康复助医”“朝阳助学”“慈心一日捐”等慈善项目;各级共青团深化“金晖助老”——青春扶贫志愿者行动、“牵手关爱行动”,累计结对帮扶贫困老年人2630人次、农村留守儿童1.7万人次;各级群团组织积极行动,持续开展“金秋助学”“希望工程”“巾帼送暖”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凝聚起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泗水微公益协会“微爱1+N成长计划”为1288名精准扶贫户孤困儿童提供实物救助和专业社工服务。邹城市开展了“衣旧有情、人间有爱”募捐和闲置办公用品集中处置活动,全市共募捐衣物、棉被3万余件,闲置办公用品2000余件。同时,全面摸排贫困户生产生活用品配备情况,各镇街累计投入资金170余万元,为贫困家庭购买桌椅板凳、衣柜衣橱、床3000多个,床上用品3398套,切实改善贫困户的生活环境。

  三、经验启示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济宁市创新实施的“三个三”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在增强基层工作力量,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的基础上,有力拓宽了增收渠道,重燃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希望,让脱贫攻坚由“富口袋”向“富脑袋”的转变,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全力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过程中,也可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脱贫攻坚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