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度精神病患者 在健康扶贫路上不掉队 ——济宁市着力破解困难家庭精神病人“顽疾”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一、背景情况

  精神病人是一个因病致贫的特殊弱势人群,困难家庭精神病人更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是急难事件的高发群体,面临生存和安全困境,往往是“病一个人,困一家人”。针对这一困扰家庭、政府、社会的大难题,济宁市在全省率先把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作为“集中救治一批”的突破口,坚持“靶向治疗”,创新建立免费救助制度,为兜底救助、脱贫攻坚开出了“新药方”,走出了“新路子”,取得良好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补短板、扫盲区”,建立健全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制度。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高度关注困难家庭精神病人救助工作,建立专项救助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市民政局在多次入户调研、部门沟通交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1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建立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制度,对低保对象或特困人员、孤儿、精准扶贫对象中的困难家庭精神病人,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药物治疗救助,或在定点医疗机构给予3个月免费住院治疗救助,必要时可延长住院救助时间。2017年、2018年相继下发了《〈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扩大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的通知》,细化工作措施,扩大定点机构,优化救助流程,推动制度落实。建立了资金筹集机制,所需资金由市、县按5:5或4:6的比例分担,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为工作顺利开展、政策落实到位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高位推进、因人施策,强力推进救助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工作定为市委常委会重点工作,市政府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工作列入2017年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从全市层面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举措,严肃督导检查,全力推进救助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全面排查巡诊,摸清救助对象底数。县(市、区)民政、残疾人联合会会同卫健、扶贫等部门,集中力量,统一组织,每季度巡诊和发放药物一次,拉网式摸排市域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以及精准扶贫对象中的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摸清了7556名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并实行数字化编号标识,建立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台账和医疗档案,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底数更加准确,救助需求更加清楚。二是确立医疗机构,开展救助工作。按照“就近选择、统筹安排”的原则,全市共确定10处有资质专业医院为定点医疗机构,并与其签订救助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同时在全市设置61处巡诊点(药物发放点)。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巡诊、发放药物,对特殊困难家庭精神病人提供上门服务;对审批确定的住院治疗救助对象,优先安排床位,认真看护治疗,让救助对象得到有效治疗,并建立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台账和医疗档案。三是分类集中施救,确保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参照病人病情及家庭实际情况,按照“家庭提出申请、乡镇街道汇总、县市区集中审批、定点医疗机构组织实施”程序,对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实行分类救助。一方面对服用药物能够控制病情的病人,实施药物治疗救助。10家定点医院每季度到各巡诊点开展巡诊,给予救助对象经医保报销后、每人每月不超过100元的基本药物并指导服用。同时,对特殊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另一方面是对药物治疗无法达到效果、病情不稳定、危险等级高的救助对象,原则上每年给予一个疗程、3个月的免费住院治疗救助。对审批确定的住院治疗救助对象,及时办理住院手续,优先安排床位,提供优质服务。疗程满后,定点医疗机构建议继续住院治疗的,由监护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四是强化政策落实,帮助困难群众脱离困境。民政部门认真开展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分类审批,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救助和住院治疗救助。在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按照慢性病门诊用药报销规定报销后,给予救助对象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100元的基本控制性精神治疗救助药物。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在住院治疗救助标准限额和救助时长内,剔除基本医疗保障、商业保障等费用后的个人自负部分予以全额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共支出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药物治疗救助11068人次,实施住院治疗救助1224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五是注重关口前移,着力遏制重点疾病代际传递。坚持防治结合,率先推出免费婚检、免费产前筛查、耳聋基因检测、29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系列妇幼健康检查项目,并连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累计干预高危胎儿、高危新生儿2.2万例,从源头上阻断精神疾病、严重遗传病、指定传染病发生,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三)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合力推动救助工作取得实效。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工作涉及部门多、推进难度大、社会敏感度高,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济宁市明确责任分工,综治、公安、民政、财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司法、残疾人联合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勇于担当,各负其职,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的作用,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沟通协调、互动衔接,相互支持,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动了政策的落实。

  三、经验启示

  让重度精神残疾人群体如期实现脱贫、防止返贫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济宁市的一系列做法接地气、可操作,走出了一条帮助精神病人精准脱贫、防止返贫的新路子。

  一要健全困难家庭精神病人集中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极为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精神病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施治力度,解决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得病有人管和有制度保障看病”的问题。

  二要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对贫困家庭精神病人等特困群体,单靠一个部门势单力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的作用,统筹民政、人社、教育、卫生、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和团体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三要完善特困群体帮扶机制。要整合实施产业支撑、村级统筹、医疗救助、安居照料等举措,打好特困群体帮扶的“组合拳”,建构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要突出需求导向,细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提供细腻服务,增强工作针对性、时效性,让救助工作更加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