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走活“五子棋”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宁阳县残疾人脱贫攻坚经验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截至2020年6月31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334人,其中残疾人390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3.91%。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因此,贫困残疾人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宁阳县深入研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统筹谋划,创新推行“五子棋”工作法:严格把控“口子”→全面托清“底子”→切实走准“路子”→彻底清除“拌子”→科学打开“窗子”。“五子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稳扎稳打,扶残助残项目优先保证贫困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无遗漏,实现了残疾人物质、精神双脱贫。

  二、主要做法

  宁阳县坚持把残疾人脱贫攻坚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集中全县人力、物力、精力,整合资源、统筹谋划,走活“五子棋”,真心实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倾力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一)坚持动态管理,严格把控“口子”。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惠残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以最快速度办理残疾人证、以最高效率享受惠残政策,首先从优化办证服务入手,严格把控好第一道关口。根据省市县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规范残疾评定秩序,引导申请人就近评残定级,及时领取残疾人证。目前,已将残疾人证申领、审核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对于行动不方便的、重度智力障碍的,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定期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去年,采取就近集中、进村入户等方式办理残疾人证50余批次,走遍全县400多个村居,行程3500多公里。凡新核发的残疾人证,立即与扶贫系统数据比对,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纳入残疾人脱贫攻坚范畴。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疑似残疾人清查力度。针对扶贫系统反馈、查看居民健康档案、入户排查发现的疑似残疾人,逐人调查核实、评残定级。今年已集中办证12批次、上门服务8批次,服务残疾人230多名。截止目前,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疑似残疾人,均已办理残疾人证;不符合条件的,均已填写《疑似残疾人办证情况报告单》。最近,进一步加大排查频次,即时发现疑似残疾人即时引导申领残疾人证。

  (二)坚持定期遍访,全面托清“底子”。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为摸透贫困残疾人的“底子”,宁阳县以残疾人动态更新系统数据为基础,根据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设计《宁阳县残疾人脱贫攻坚普查表》,定期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逐人设立扶贫台账,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的针对性。今年3月份,决战决胜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集中二十天对全县3657名贫困残疾人开展新一轮遍访,全面排查纳入扶贫考核的精准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八项政策落实情况,逐人核实登记已享受政策、有需求未落实,以及未落实原因等信息,精准掌握贫困残疾人“底子”。为进一步核验数据的准确性,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016年以来享受政策情况反馈给各乡镇(街道),比如,辅助器具配发、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多维度比对扶贫数据。核对出的疑点、存在出入的地方,及时沟通协调,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近期,又根据各级扶贫检查反馈的问题,针对重点领域、疑点区域开展专题走访,彻底清除脱贫攻坚隐患,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坚持靶向发力,切实走准“路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需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实行责任包保、挂账销号,努力做到“药到病除”,2016年以来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提升康复水平,减轻经济负担。不断完善县、镇、村康复网络,建成县残疾人康复中心1处、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15家、村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站5家,购置康复设备600余台件,引导残疾人就近康复。坚持“发现一例、救助一例”的原则,扎实推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累计救助717人次。成年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等项目累计救助9500余人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超过95%。创新开展省级残疾预防试点创建工作,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降低心脑卒中风险,防止意外伤残发生。二是促进教育就业,增强脱贫能力。残疾大学生励志助学、学前残疾儿童救助等服务87人。采取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安置方式及个别化教育方式服务181人。县残联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9期,累计培训356人次;乡镇(街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场次,累计培训3200余人次;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650人;灵活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险累计补贴78人次。三是强化兜底保障,改善生活状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实行分级保障机制,重度残疾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政府补贴全覆盖,按时足额发放(补贴)到位。为重度残疾人和全部贫困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险。托养服务累计752人次。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危房改造,累计惠及1274户。

  (四)坚持上下联动,彻底清除“拌子”。只有上下联动、团结协作才能增强战斗力。宁阳县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盘棋”思想,突出对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的督促指导,真正把工作重心下移下沉,实现上下联动、上下齐心,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近年来,宁阳县连续四年开展“走基层查实情”活动,县残联工作人员下乡进村入户,采取座谈交流、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残疾人工作情况,倾听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心声,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方法,确保扶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查实情过程中,还对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综合考评,各乡镇(街道)统一排名,成绩后三位的,约谈残联主要负责人,让他们时刻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来,组建三个残疾人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分别由县残联班子成员任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进村入户督促指导工作,边现场示范、边传授方法,边查找问题、边反馈通报。截止目前,已组织开展八轮督导,入户调查800多户次,解决难题500多个。针对工作薄弱的乡镇(街道),县委、县政府分工领导统筹带领残联、民政、卫健、医保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蹲点办公,现场“解剖麻雀”“把脉开方”,及时清除各种障碍,确保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五)坚持文化引领,科学打开“窗子”。物质脱贫是标,精神脱贫才是本。为克服残疾人“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宁阳县实施文化引领工程,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打开残疾人心灵的“窗子”。近年来,宁阳县先后组织“书写残障朋友精彩人生”主题征文大赛、全县残障人运动会、“贯彻十九大精神 聚焦残疾人事业”摄影展、全县残疾人书画培训班、残疾人免费观看励志电影等文体活动,引导残疾人在参与、奋斗中树立阳光心态,发现、体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增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全县500多名(次)贫困残疾人受益。为消除残疾人心理障碍,创建宁阳县残疾人心灵驿站,开展康复、就业指导及心理疏通,引导他们深度融入社会,累计服务残疾人1000多人次。以全国助残日为契机,深入挖掘自强不息、就业创业、扶残助残等各类典型,大张旗鼓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截止目前,涌现出自主创业典型韩立奎(肢体残疾)、杨存财(视力残疾)、颜丽娜(肢体残疾)等人,脱贫致富典型平先锋(肢体残疾)、李磊(肢体残疾)等人;许鹏(听力残疾)加入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张延芳(肢体残疾)加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缪德乐(肢体残疾)入选国家残疾人跆拳道训练队,正在备战明年的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

  三、经验启示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中,我们接受了种种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也获得诸多启示,积累一些经验。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统筹一盘棋,合力抓落实。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主动融入大局,在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任务等部署要求中谋划、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

  第二,只有时刻心系群众,才能赢得基层支持。得民心者有力量。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平等成员,必须尊重、关爱、帮扶他们,把他们当成亲人、看作朋友,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帮他们做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准确把握思想脉搏,找准工作着力点,把实事办到残疾人心坎里。

  第三,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才能保持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攻坚克难的“利器”。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许多难题都是依靠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的。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大政方针、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必须打破常规思维,通过现象看本质,选准工作的切入点,独辟蹊径、大胆尝试,探索推进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第四,只有甘愿埋头苦干,才能实现奋斗目标。残疾人脱贫攻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拿出担当作为、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保持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紧迫感、焦虑感,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全身心投入工作,坚持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不折不扣抓落实,千方百计出精品,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体现党性和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