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在当前进入以社区型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中,妇女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和重要力量。威海市妇联曾组织开展了一项“农村妇女就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的妇女希望得到就业技能培训并能就近就业。结合妇联所能、妇女所需,威海市妇联创新思路,探索打造“巾帼居家创业就业扶贫模式”,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等措施,引导帮助有发展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发展致富产业、实现“造血式”脱贫。
二、主要做法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威海市妇联把农村有劳动能力又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妇女群众与当地特色产业有效对接,把尊重贫困妇女就近就地就业的愿望与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针对缺资金、缺技能、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特殊贫困群体,大力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产业项目辐射带动贫困妇女守着家门口灵活就业,脱贫增收。
(一)搭建“大姐工坊”产业平台。坚持扶大带小、扶强带弱,协调村企对接,建立“镇村出厂房、企业上设备、妇女当工人”的合作模式,帮助发展服装加工、手工制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居家项目,实现居家就业增收。因为是妇联组织响应党委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发挥“妇字号”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统一打造的妇女居家创业就业的扶贫项目点,就业工人主要以农村妇女为主,所以统一命名为“大姐工坊”。
1.“大姐工坊”的创效。在最早推出“当村企红娘、建乡村车间”活动的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全区55个贫困村已建或在建、临近村建成可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妇女的“大姐工坊”达16处之多,这些大姐工坊主要以家纺、服装加工为主。妇联组织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被威海市妇联授予“威海市巾帼创业就业基地”的威海君祥制衣有限公司,主营皮衣、服装、抽纱制品、针织纺织品等进出口业务,率先开辟了“扶贫到村”的模式。公司先后在文登区泽库、小观、铺集、宋村等7个乡镇设“大姐工坊”加工点13处,吸纳周边2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600多元,有效帮助当地贫困对象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威海乳山市小疃村“大姐工坊”,辐射带动周边石头圈、宋家庄、晁家庄等4个贫困村109名妇女居家就业增收,其中贫困妇女达76名,平均月收入2400元,实现了守家、务工两不误。目前威海市妇联扶持创办了家纺针织、特色面食、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多类型的“大姐工坊”,形成了文登家纺、荣成海带、乳山毛衫、高区电子等一区一品的“大姐工坊”居家产业。全市共建立居家创业就业示范点500多处,其中设在省定贫困村43处,帮助706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稳定脱贫、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发展女性经纪人720多人,近万名妇女靠双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2.“大姐工坊”的加工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主要推行两种加工模式:一种是集中加工模式,采取行政村、自然村为单位,合理布局设立集中加工点,吸纳周边妇女就近就业。另一种是分散加工模式,采取专人负责放活收活、送货上门的方式,发展“炕头经济”,该模式特别适合行动不便、年龄较大或因家庭原因不能进“大姐工坊”集中作业的特殊贫困群体。妇联组织联系相关企业,将剪线头、钉纽扣、配饰制作等技术含量不高、可以外放的作业下放,由村妇联主席上门送货、回收产品。这一模式主要采取计件工资的薪酬管理形式,日收入20—100元不等。
3.优选“大姐工坊”探索建立妇女组织。在扶持“大姐工坊”创效的基础上,妇联组织积极延伸工作手臂,择优引领“大姐工坊”同步建立妇女组织,通过思想引领、妇女议事、女性创业、志愿服务、妇女维权、家庭文明等“六型”功能融入,更有效地提升“大姐工坊”致富带头人的政治地位,增强工坊职工归属感和凝聚力,带动更多妇女群众实干兴家、发展立家。目前,威海市“大姐工坊”共建有各类妇女组织 116处,培养基层妇联执委75名,让表现优秀的普通群众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和自由,有力推动资源集中、服务扎根。
(二)打造“巾帼电商”扶贫生态链条。长期以来,农产品滞销、售价低等问题一直较为凸出。威海市妇联聚力电商扶贫新路径,打造产销对接平台,把“互联网+”引入脱贫攻坚战中,依托“电商+妇女组织+基地+农户”模式,链接“巾帼好品”与“消费市场”,实行“线上+线下”“产业+电商”一体营销,促进传统产业、巾帼特色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实现贫困妇女创业就业与特色产品创效创富双提升。
1.借力专业力量。威海市妇联从产品和市场两个需求端入手,联合专业电商机构,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方向,形成借力“外脑”、抱团发展的良性态势。荣成市是山东省首个以妇联为主体创建巾帼电商平台的县级市,其“巾帼创客”电商平台主要依托各类“妇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巾帼创客售卖荣成特色农副产品,从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渠道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平台自2016年成立初期便组建了由63名电商运营策划专业人士牵头的创业团队,以为淘宝创客提供免费的电商运营指导服务为主,注册淘宝的女性商家有360多家,2018年创新推出“产品品鉴”爱心帮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方式,让城市消费者与农村贫困户通过“网络媒介”结成对子,助农增收,2019年又创新推出网络直播活动,紧跟时代潮流,逐步破解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成长态势很好,成功带动7万多名妇女参与创新创业。专业团队的加盟促进了电商扶贫可持续、见实效,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2.搭建产销桥梁。突出威海无花果、海产品、手工艺品等“一镇一品”特色产品,向基层镇村延伸电商运营触角,着力培育巾帼电商村、巾帼电商镇,同时大力推进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整合各类资源,一体推进“基地生产、加工包装、第三方仓储、快递物流”等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创建村级就业增收点、镇级创业基地,依托村级就业增收点、镇级创业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更多的“大姐工坊”,让巾帼电商成为精准扶贫的强大助推器。今年围绕巾帼电商新打造“大姐工坊”18处,带动260名妇女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共培养发展农产品电商创业女经纪人528 人,带动在妇女农户与市场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网上与网下之间搭建起业务对接、信息交流、互助合作的特色桥梁。通过统一设计包装、统一把关质量、规划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等多种方式,改变传统散种散卖模式,发展现代网络营销,实现贫困妇女、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3.培育区域品牌。全市先后创树环翠“原产递”、文登“巾帼创富网”、乳山“创客驿站”、荣成“巾帼创客”等一区一特色电商平台。乳山市妇联推出“母爱乳山 好品代言”“巾帼助农 妇联带货”直播活动,汇集贫困农户手中滞销的食用菌、樱桃小西红柿、牡蛎、蝴蝶兰等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巾帼好品,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直播期间促成线上线下交易累计1000多笔销售额8万余元。荣成“巾帼创客”电商平台培育拥有独立网店的妇女2632名,创建淘宝店铺613家,注册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6家,网络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电商平台+贫困户+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的巾帼电商扶贫生态链条加快形成。
(三)构建巾帼双创服务体系保障巾帼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实施。围绕“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目标,大力实施“巾帼双创训练营”计划,为全市“大姐工坊”“巾帼电商”等女性致富带头人提供常态化、多元化智力支持。一是精准对接、开展特色培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先后开展“手拉手•送技能——失业、无业女性群体技能培训及再就业”“非遗手工部落——社区妇女增能计划”“关爱母婴,阳光育婴送技能”等妇女创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同步开设“空中课堂”,先后组织鲅鱼水饺、巧花等本地民俗产品直播课21期,参训妇女超过1.5万人次,精准对接妇女发展需求,有效提高了就业创业本领。二是精心策划、做活特色展销,成功举办“胶东花饽饽”专题培训暨巾帼好产品展销活动,通过培训指导、现场推介等方式,对400余种特色民俗产品进行推介展销,创新推出“产品品鉴 爱心帮扶”网络义卖12期,销售所得近3万元全部捐给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实现妇女抱团发展、创业帮扶“双促进、双提升”。三是精当谋划、组建特色联盟,广泛吸纳优秀的巾帼创业就业基地负责人、女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女主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巾帼人才,组建巾帼返乡下乡创业联盟,充分发挥联盟的人才聚集、示范引领优势,带动更多有志创业女性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要素,为农村繁荣注入新动能,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2019年迄今,威海市妇联累计举办各类“巾帼双创训练营”230场次、培训妇女3.5万人,培育各类巾帼致富带头人270名,通过政策、金融、科技、法律、媒体等专业化、立体化服务,为广大创业女性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三、取得成效
(一)“大姐工坊”:在扩规模、重规范、增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市择优打造20处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示范项目,辐射引领全市建成“大姐工坊”552处,在省定贫困村43处,帮助706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稳定脱贫、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培育了家纺、海产品、特色民俗加工、电子元件等“一区一品”的区域特色品牌,发展了从事钩花、刺绣、剪线头等炕头作业的女性经纪人720多人,近万名妇女靠双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二)“巾帼电商”:培养农产品电商创业女经纪人528 人,引领发展“线上”巾帼致富带头人270名,发展了一大批樱桃、西洋参、猕猴桃、苹果等巾帼专业合作社,培育拥有独立网店的妇女2632名,创建淘宝店铺613家,注册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6家,成功带动7万多名妇女参与创新创业,网络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形成“电商平台+贫困户+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的巾帼电商扶贫生态链条。
(三)示范效应: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引导女企业家、农村种养女能人、合作社女带头人创办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巾帼农庄、家庭农场等一批经营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巾帼扶贫基地”,打造“妇字号”绿色基地品牌,发挥创建一个基地,兴起一方产业,带富一批妇女的作用。本着“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带动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原则,市妇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全市重点扶持打造省级“大姐工坊”和省级巾帼居家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处,其中,乳山市荣获山东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示范县”称号。
四、经验启示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造血式脱贫、高质量脱贫的根本之策。巾帼居家创业就业项目的实施,将有需求的贫困户、有条件的村、有项目的企业有效链接起来,特别是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稳定扶贫脱贫模式,形成了“一区一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效应、聚集效应,让贫困群众不仅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更看到了长远发展、增收致富的希望。
(二)贴合贫困妇女实际推进居家创业就业,有效激发了群众自身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妇联组织一方面通过调研摸底,及时了解掌握贫困妇女创业就业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协调解决项目用房、设备安装、货源配送、工人培训等问题,既为农村妇女搭建了灵活有效的平台,也符合贫困妇女因多种原因无法长时间离家务工的实际,让妇女群众生发一种在家门口当工人的自豪和自信,很好地做到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三)注重引入专业力量,是助推小项目长期创效、群众长远受益的有效路径。“大姐工坊”“巾帼电商”项目点均实行与总公司统一工作服装、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发放时间、统一劳动强度的“四统一”管理。专业团队的加盟有助于引领小项目朝着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的正确方向发展,实行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网络销售的“全链条式”经营管理,有助于“大姐工坊”“巾帼电商”等居家小产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未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