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022户、117975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人口39410户、67658人;有省扶贫工作重点乡镇6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131个,市扶贫工作重点村170个。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老病残”特殊贫困群体为主,都是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尤其是高龄独居、丧失劳动能力、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生存生活面临更多困难,做顿热乎饭、清洗衣服被褥、买点日常用品,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事”“愁事”。为解决贫困老年人的实际困难,日照市以农村老人“落叶归根”、居家养老的感情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村邻里互助优良传统为纽带,通过产业扶贫收益再分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爱心捐赠等方式广筹资金,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居家贫困妇女与贫困失能老人结对帮扶,探索创新了“居家养老、邻里互助、多元互补、脱贫解困” 为主要经验的居家互助养老扶贫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贫困老人的生活状况,实现“贫困老人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贫困妇女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截至目前,全市共聘请护理员1613人,有效护理贫困老人4618人。该做法在全省推广,并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居家互助养老扶贫模式,推动由“单一扶持”向“助一帮一”转变。日照市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五莲县红泥崖村率先自发探索形成的。2016年脱贫攻坚刚开始时,五莲县御景园房产公司总经理牟宗莉就响应扶贫济困号召,到该村结对帮扶贫困户郭公正老人和他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红泥崖村支部书记张守英考虑郭公正老人有钱也做不了热乎饭吃,不如用善款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照顾他,这样一份善款由帮扶一个贫困户转变为带动两个贫困户,取得“助一帮一”的效果,同步解决了居家贫困妇女“脱贫”和贫困老人“解困”两难问题。通过聘请贫困妇女陈淑芳帮助日常照料,郭公正一家发生了明显变化,老人高兴地说:“我年纪大了,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村里安排人给俺做饭、洗衣服,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了,我很知足,感谢党和政府!”在“一助一”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后,张守英又考虑到全村需要照料的贫困老人较多,而一名贫困妇女帮助一户贫困户时间上有富裕,就再次进行新探索,筹集资金聘请本村4位贫困中年妇女,照料全村18名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通过结对帮扶,老人们不仅吃上了热乎饭,还有人帮忙收拾卫生、换洗被褥衣物,闲空里还能拉拉呱,老人们喜笑颜开,逢人便夸护理员。截至2018年底,该村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支部书记张守英荣获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
(二)完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探索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随着居家互助养老扶贫模式实践的成功,日照市各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形成了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活力四射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形成四种类型:一是“结对帮扶、上门服务”型。对需要帮扶的贫困老人数量不多、且周边村无需要帮扶贫困老人的村,一个村聘请1—2名贫困妇女,每名贫困妇女照料2—3名贫困老人。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结合全村需要照料的贫困老人较多,一名贫困妇女帮助一户贫困户时间上有富裕的实际情况,聘请本村4位贫困中年妇女,照料全村18名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二是“小院供养、集体服务”型。对需要帮扶贫困老人较多的村,护理员一家一户去服务,既浪费食料,也耽误时间。为此,整合利用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闲置房屋等场所,设立互助养老工作站,配备厨具、洗衣机、床铺、电视、棋牌等生活设施,统一提供做饭、洗衣、午休等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贫困老人,实行送餐上门。五莲县石场乡马家山庄在本村内建设互助养老院,聘请5名护理员,集中供养本村孤寡、贫困及重病重残等贫困老人16名,统一在院内就餐、娱乐,并给3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送餐上门。三是“联村实施、配送服务”型。对相邻多村都有需要帮扶贫困老人的村,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中心村空置房屋,集中做饭、专人配送,有效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岚山区巨峰镇张家沟村创新实施了集医疗、疗养和集中配餐中心于一体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对特困群众实行定点配送餐和上门家政服务,有效解决了90个村366名特困、贫困群众的“医”“食”保障。四是“社会领办、爱心服务”型。由社会志愿组织投资领办,建设“摆渡爱心食堂”和“摆渡爱心超市”,采取“志愿+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有效畅通了社会爱心团体与贫困群体的帮扶通道,解决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基本生活照料。截至目前,全市在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的带动下,已建成10处摆渡爱心食堂、10处摆渡爱心超市,为155名孤寡、残障、失能半失能贫困老年人每天提供免费午餐,实现12名贫困妇女家门口就业,项目受益人群达2300余人。
(三)规范居家互助养老扶贫,实现由“自发探索”向“政府引导”转变。在前期村级自发探索、各地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日照市制定下发了《日照市农村互助养老扶贫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互助扶贫千岗计划”的通知》等多个规范文件,保障居家互助养老长效持久发展。一是制度保障。明确帮扶对象和聘请护理员标准,建立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评议、乡镇扶贫部门初审、乡镇民政部门审核“一评两审”制度,通过民主评议保证公平公正。明确“五助四查”服务标准,即帮助做饭送餐、清洗衣物、打扫卫生、家务农活、代购代办,走访查看服务对象吃、穿、住、医四方面情况,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坚持“三个严格”,即严格调查摸底、严格组织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建立动态化进入退出机制和常态化管理考核监督机制,规范运行监督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二是资金保障。坚持“多条腿”走路,建立“财政补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担一点”的投入模式,不断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借助人社系统就业专项资金,大力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将符合条件的居家贫困妇女纳入公益岗位;通过市、县财政统筹、市、县慈心一日捐资金资金拨付,用于护理员补助和日常开支,解决互助养老扶贫开支的“大头”。乡镇街道通过开展强村帮弱村、向贫困村倾斜帮扶等方式,优先保障互助养老扶贫资金支出;村级坚持抓党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村集体发展项目,提升集体经济实力,从根本上保障互助养老扶贫正常运营。同时,积极发挥市、县第一书记及部门包联优势,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互助养老扶贫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广募善款,助力互助养老扶贫。三是技术保障。为强化护理员管理,确保贫困老人享受服务不落空,岚山区引进第三方,在“联村实施、配送服务”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管理系统,护理员服务行程清晰记录,上门送餐拍照上传,工资与绩效挂钩;东港区依托12349家政服务中心,打造“互联网+智慧扶贫养老”,向2172名老人发放老年手机,老人只需按下手机“红心键”,一键联通服务平台,享受家政便民、人文关怀、生活配送等七大类服务,建立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根据这一要求,我市自2016年开展互助养老扶贫以来,经历了自发探索、总结推广、多元互补、完善规范的发展历程,以其切合农村实际、投入少、效果好等优点,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和社会效应,得到了贫困老人的衷心拥护,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是巩固了脱贫成果,同步解决“脱贫”与“解困”。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有钱有物也吃不上热乎饭、穿不上干净衣的问题,确保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达到“不愁吃、不愁穿”脱贫标准。另一方面,为居家贫困妇女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就业脱贫。
二是营造了敬老孝老浓厚氛围,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互助养老扶贫唤醒了全社会对孤寡老年人的关注,树立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倡树了文明新风尚。互助养老服务站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搭建了一个新的奉献爱心平台,实现公益和扶贫、养老的多方共赢。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了群众对党的感情。互助养老立足于调动和发挥基层积极性,整合基层扶贫资源,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带起了好的村风民风,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是一件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实事、乐事善事。
四是改变了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为破解社会养老难题提供扶贫智慧。互助养老扶贫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村里群众积极结对互助,走出了一条“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新路子,为破解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