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位于山东河北两省交界,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市有省扶贫工作重点村6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72户12967人,是鲁西北地区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市区之一。目前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已全部出列,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17年以来,乐陵市围绕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创新探索了“村级扶贫专岗”互助扶贫模式,同步破解“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走出了一条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特困群体脱贫解困的新路子。
一、背景情况
(一)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精准扶贫以来,我国扶贫减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乐陵市的贫困现状与同属鲁西北平原的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因为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相对容易,贫困人口也多为小户、散户,每户的贫困程度各有差异,“插花式”分布的特点明显。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可以通过产业、就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使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脱贫攻坚剩下两块“硬骨头”。尽管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扶贫领域依然存在着“四轻四重”现象,即重扶贫轻服贫、重补助轻扶志、重效益轻公益、重输血轻造血,突出表现为“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两大难题并存。一方面,是“贫中之贫”脱贫难。部分贫困人员因为年龄、体力、受家庭拖累较重等原因出不了门、进不了厂、干不了重活,难以到产业性、商业性扶贫岗位就业,属于贫中之贫的弱势贫困劳动力,脱贫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困中之困”解困更难。部分贫困人员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难以自理,日常照料缺乏保障,生活和生存条件长期恶劣,仅仅给钱给物摆脱不了困境,同时前期扶贫工作重点主抓产业、就业、政策帮扶,忽视了失能人员对生活起居、身心关爱、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属于困中之困的困难户,解困非常难。在乐陵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弱劳动力特征、失能半失能特征的特殊贫困户比例非常高,1296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年老体弱、因病、因残等造成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占85%,其中瘫痪231人,失明17人,严重精神障碍105人,孤寡独居2185人。这些人大多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生活中面临着有钱花不了、有事办不了、有病看不了、有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帮助弱劳动能力的“贫中之贫”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为生活难以自理的“困中之困”提供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成为亟待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老弱病残群体脱贫解困将是一项恒久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提出要“强化脱贫攻坚意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深化扶贫举措,保证扶贫质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据统计,全国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超过4000多万,这一群体不分城乡,不分区域,普遍存在。他们人穷、身残,生活无助,长期以来只得到一些经济上的救助,生活上精神上都远离社会。如何解决这类人群的特困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跟上时代,是后脱贫攻坚时期最需要关注和最难攻取的“坚中之坚”,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攻克的重大课题。
二、主要做法
(一)锁定“老病残”,为脱贫解困“量身定做”专业岗位。乐陵市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57%,1人户占比34%,2人户占比31%。乐陵市从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把公益性岗位政策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依托农村熟人社会和邻里关系,提出了开发设置“村级扶贫专岗”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开发村级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为老弱病残特困群体提供家庭清洁、饮食照料、就医护理、精神慰藉、代买代办等服务。
近年来,乐陵市一直致力于村级扶贫专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扶贫专岗工作的实施意见》、《乐陵市扶贫专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乐陵市扶贫专岗岗位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制度保障、丰富服务内容,突破了行业部门的政策制约,使这项工作更符合农村实际,更方便操作。目前已建立起政策完善、资金多元、管理规范、全面覆盖的可持续帮扶机制,开发设置了村级扶贫专岗523个,覆盖357个村,帮扶贫困户1361户、2095人,实现了“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带来了“照料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连锁效应。
(二)精细操作,给“村级扶贫专岗”立规矩、定尺子。乐陵市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岗位、资金、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围绕“有人干、有钱办、有人管”,以岗位标准化、资金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确保村级扶贫专岗的持续健康运行。
一是岗位标准化。乐陵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村级扶贫专岗”的各项标准,包括8项上岗人员聘用标准,解决“哪些人可以上岗”问题;7项被帮扶对象纳入标准,解决“为哪些人服务”问题;19项上岗人员服务标准,解决“服务什么、怎样服务”问题。工作内容上,主要开展“三大员”服务,即帮扶员、代办员、信息员。帮扶员就是帮助洗衣做饭、看护儿童、照料老人、家庭清洁等,解决贫困人员日常照料不足的问题;代办员就是帮助买药送诊、日用品代购、养老医疗办理、水电缴费等,解决贫困人员跑腿困难的问题;信息员就是帮助反馈诉求、传达信息、劝说开导、沟通情感等,解决贫困人员交流缺乏的问题。同时,常态化开展“5+N”服务,即“每三天清理一次卫生,每周晒一次被子,每周洗一次头发,每两周剪一次指甲,每月理一次发”,并根据被帮扶对象自身条件和文化程度,开展“洗一次澡、听一场戏、看一场电影”等活动,受到了帮扶对象的一致好评。2019年3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乐陵模式为蓝本,发布实施了《精准扶贫 村级扶贫专岗》的山东省地方标准。
二是资金多元化。坚持“财政拨一块、集体投一块、社会筹一块”,设立“村级扶贫专岗”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营收入、扶贫项目收益等各类资金,实现“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激发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人自己管”,出资开发本村扶贫专岗;引导爱心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发挥社会慈善捐助作用。2017年以来,乐陵市已累计投入各类村级扶贫专岗资金741万元。
三是管理规范化。围绕“选、聘、用、管”4个关键,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即县级管理中心、乡镇管理办公室、村级服务站。坚持“因人设岗、因需设岗、精准安置”,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被帮扶对象脱贫解困的实际需求,使“村级扶贫专岗”人岗相适、供需精准。建立健全技能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升专岗人员服务水平。目前,乐陵市累计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月嫂培训、卫生护理等技能培训470多次。搭建考核检验平台,确保专岗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三、经验启示
“村级扶贫专岗”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脱贫与解困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一举促多赢。
(一)引领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脱贫解困。村级扶贫专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上岗人员实现稳定脱贫增收,通过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让“能干活”的人得到“适合干”的岗位,用学到的“手艺”去帮助别人,挣的是“辛苦钱”,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满足了“老病残”的生活所需,改善了被帮扶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为农村分散养老提供了现实劳动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不用花钱雇保姆,就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成本低廉、灵活方便、各方满意,真正实现了老有所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解放了农村被“捆绑”的壮劳力。村级扶贫专岗既让上岗的“服务员”脱了贫,更让被服务的“老病残”解了困,特别是解放了“老病残”身边被“捆绑”壮年劳动力,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走出家门去务工就业,为家庭、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四)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推行“村级扶贫专岗”的村庄,党支部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增加了对贫困群众的关注关怀,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扶贫济困、邻里互助、孝善义举、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发扬,全市农村互帮互助、孝老敬亲的多了,家长里短、斗气闹矛盾的少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乐陵市通过设置“村级扶贫专岗”,推行以贫“服”贫、互助扶贫的做法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批示,并写入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参事室、清华大学领导专家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农业农村部撰写的《“瞄准解困、攻坚脱贫”的创新与实践——山东省乐陵市“村级扶贫专岗”调研思考》获得了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在乐陵市的示范带动下,“村级扶贫专岗”在安徽、吉林、甘肃、陕西、河北及省内多个县市区推广。乐陵市应邀在全国就业扶贫现场交流会、全国就业扶贫培训班、清华大学“三农发展论坛”做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