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 坚决织好教育扶贫兜底网 ——单县博爱学校圆了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梦”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一、背景情况

  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精准发力,帮助义务教育阶段深度贫困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深度贫困家庭少年儿童的关怀,创办有温度、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国家脱贫攻坚任务的需要,打造教育扶贫兜底工程的需要。为孤儿、亚孤儿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特成立单县博爱学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在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兜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相关做法被山东卫视、山东三农频道、山东教育卫视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省委、省政府在2019年的20项民生实事重点任务中提到在全省“推广单县博爱学校办学经验”。孩子们所在村庄的村民无不为博爱学校的建立点赞!无不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点赞!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最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责任人走家串户,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接触到很多深度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家发现了一个单靠现有的扶贫政策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深度贫困家庭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特困家庭的困难境况非常人能想象。有的特困家庭虽然在政府帮助下盖上了房子,但庭院和房屋内垃圾遍地,破败不堪;有些特困家庭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洗衣、做饭、接送孙儿上下学;有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虽说父母双全,但父亲痴呆、母亲聋哑或有严重的精神疾患,祖父母又年迈多病,无力照看。这些家庭的低龄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又缺乏自理能力,普遍表现出胆小,自闭,不愿与人沟通的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偏差。通过与孩子监护人的交流,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未来缺乏信心。很多监护人言语中透出孩子小学毕业后就让他们跟着亲戚邻居出去打工的想法。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这部分孩子过早流落到社会,可以预见的结果一是他们成为最底层的劳动者,家庭依然贫困;二是被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逐步沦落为社会的危险品。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而早在2013年11月,总书记在与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就提到:“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总书记的这些话,为单县县委政府解决深度贫困家庭的低龄儿童教育问题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对单县残疾儿童冯春雨的帮扶则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二)精准施力,推出方案。很快,单县县委政府就推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把这些深度贫困家庭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学校里来,妥善采用各种方式,协调集中全社会的力量精准施力,帮助这些孩子学习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完成各科学业。同时,让全县的爱心人士有一个放心的表达善意的地方。于是2018年4月初,在单县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组织安排下,开发区学区开始筹办单县公立博爱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博爱学校招收的生源精准定位是深度孤苦无依的孩子:一种是孤儿,第二种是父母一方去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的孩子,第三种是父母患有大病的孩子。为了精准识别这些孩子,在县人大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县人大副主任朱艳霞带领人大教科文卫委和教育局委派的几位同志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入户调研。根据全县502位村支书提供的数据,调研组走访了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的412户特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6到10周岁,属于低年级学龄儿童。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比较,博爱学校第一批次录取了143名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建档立卡困难户中的深度贫困家庭。目前在校学生204名。

  (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是创办博爱学校的行动指南。既带着满腔热忱尽力而为,又扎根单县实际量力而行。

  博爱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小学,现有教师30名,配备负责学生生活照护的工作人员10名,实行寄宿制,学生两周回家一次,由校车负责接送。在校期间,学生的吃、住和照管费用由学校承担。学校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作为补充。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饮食科学合理搭配,早餐保证一个鸡蛋,中餐一荤一素,晚餐一菜一汤。下午四点还给学生配送营养加餐,每两天喝一次牛奶,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成长需要。另外,头一锅羊肉汤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的周一中午给孩子们送来羊肉汤,爱心人士不定期为孩子们包爱心饺子。同时,学校非常注意食品安全问题,配有快检设备,食药所不定期来学校检查指导。

  博爱学校的教学理念是:既培养学生成人,又培养学生成才。在开齐开全文化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舞蹈、手工、阅读、书法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身心协调发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操作能力:让孩子们自己洗内衣,洗袜子,让孩子们帮助收拾餐厅,整理内务,定期大扫除等等。学校定期举行了叠被子大赛,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连一年级的小孩子都叠得有模有样。

  在思想道德培养上,博爱学校的老师们重点用实际行动感化孩子,教会孩子自强不息、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心怀感恩,把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爱转化为学习上的强大动力,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学校启动了全员育人制度,采取一对N的全员育人方式,让学校所有老师都参与对孩子们的结对帮扶工作,每个老师都重点帮扶几个学生,并随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孩子排忧解惑,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引导其健康成长。

  (四)齐心协力,探索前行。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陪伴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排队入厕、文明游戏、安静就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彼此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爱的种子一点一滴的深入孩子的思想,灿烂的笑容盛开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家长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照顾。他们对老师们常说:“谢谢党的好政策,你们是真扶贫啊!”。就连接送孩子们的校车司机都夸赞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刚开学时他们在车上胆小怕事,互不理睬,乱扔垃圾;现在他们在车上互相帮助,大声唱歌、背诵诗词,还主动帮助司机师傅打扫卫生。

  现在,孩子们都把博爱学校当成家,把老师们当成爸爸妈妈。既要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博爱学校的爱,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社会大家庭的爱,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里。

  2018年12月29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到博爱学校看望了孩子们,给孩子们送来了新年的祝福,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互学互帮互助,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们争着给刘书记吃他们的加餐蛋糕,舞蹈队的孩子给刘书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一年级的孩子们对刘书记说:“刘爷爷,你还要来看我们啊!”

  学校自成立以来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相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山东新闻联播、山东三农频道、山东教育卫视、山东教育社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由单县电视台制作的博爱学校纪录片《托付》,在学习强国平台选用推广,引起广泛关注。

  三、经验启示

  单县博爱学校的建立,是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一次探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问题导向工作法指导下的一次大胆实践,是单县教育精准扶贫织就的兜底网。博爱学校是改革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扶贫方式。学校的建立为特殊家庭儿童生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为他们成人、成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成为一名自强不息、心怀感恩的有用之人。学校的运行除了政府的保障,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的大力支持,博爱学校的建立也为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