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菏泽市定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土地面积小、人口较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2014年,全区55万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有9.87万人,是全省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区之一,重点扶持乡镇有8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79个,脱贫任务艰巨。全区产业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经营分散、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带动力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少,转型升级困难,致使外出务工人口较多,人才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定陶区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实施“三个三”工程,积极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探索出一条“带头创业,创业带动,带动创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定陶全区共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10名,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电商、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直接带动4800户贫困户脱贫。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三个积极”作用,选好选准致富带头人。一是积极发掘现有致富带头人。坚持拓宽视野,把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加能手、电商创业者等群体作为致富带头人主要来源,初步选出560名乡村“能人”。通过入村走访、实地调查和组织考察,从中认定了240名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在政策、资金上重点支持,以此放大“能人”效应,提升带动能力。天中街道南城社区茗嘉兴食用菌合作社,被认定为致富带头人后,区财政整合各类资金740万元注入合作社,现合作社与11个村居、131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采取免费提供菌棚、全程技术指导、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所有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二是积极扶持返乡创业带头人。制定《关于促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成立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自主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马集镇张楼村张建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0万,发展蛋鸭养殖和鸭蛋腌制,以“委托经营”方式扶持范胡同村、大张楼村贫困户62户、117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同时利用富民生产贷50万,扶持10户贫困户年均稳定增收5000元。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创业带头人。根据各镇街产业布局和贫困村状况,结合市场和创业实际需求,利用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载体,做好致富带头人的技能和创业培训工作。2017年以来,共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400余人次,并组织学员去济宁、潍坊等地现场学习,帮助创业致富带头人换思想、学技术、找路子,提升扶贫带贫责任意识和带动致富能力素质。
(二)坚持“三个一批”原则,建好用好扶贫基地。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鼓励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发展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是挂牌一批。紧紧把产业与扶贫结合在一起,将带动能力强的杜堂万亩产业园、冉堌王堂育苗基地、张湾湾子张电商基地等28个产业基地命名为“扶贫基地”,极大激发了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社会责任。二是发展一批。把产业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能人”,作为创业致富带头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支持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带动脱贫能力提升。黄店镇村民何淑超多年从事蔬菜育苗和种植,成立益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黄店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0万元注入该合作社,建设智能联栋温室6900平方,高标准育苗温室9座,当年就缴纳项目收益近60万元,扶持贫困户500余户,不仅实现了合作社自身发展,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复制一批。定陶区注重借鉴、吸收外地扶贫开发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引导、决策职能,综合考虑本地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市场前景等因素,把外地成功经验复制到本地产业发展具体实践中,为产业扶贫注入鲜明活力。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2016年,定陶区整合涉农资金6700万元,在12个镇街一次性建设“扶贫大棚基地”12处,其中5600万元建设扶贫大棚1120个,按照“折股量化、保底收益”方式,入股荃富、瑞麟、旺天下等16个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每年保底收益560万元,解决3000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政策兜底基础上的再兜底保障和295个村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问题。
(三)突出“三个带动”路径,强化减贫带贫实效。立足产业平台,着力完善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群众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扶贫路径。一是带动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坚持将创业致富能人领办农业龙头企业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相结合,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精准扶贫模式,企业在膨胀、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解放生产力,通过吸纳务工实现二次就业,通过技术培训实现收入增加,构建了企业与贫困户相融互推、同频共振的良性发展局面。2016年以来,全区各农业龙头企业流转4000余户贫困户土地1万余亩,为3000余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二是带动租赁,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定陶区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人”负责创业,提供发展平台,有技术、有头脑的贫困群众优先依托平台,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脱贫。马集镇白菜王庄村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该村成立了玉雷蔬菜种植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主动承接了马集镇“扶贫大棚基地”建设任务,建设扶贫大棚146个,其中14个优先租赁给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户缺少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合作社统一购料、统一建棚、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实现了大棚种植户效益最大化,2017年,每棚收入3—5万元,14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三是带动单干,培育发展新的致富带头人。通过扶持有能力、有技术、有愿望、无资金的“三有一无”贫困群众,培养一批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由跟着别人干实现创业单干,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又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实现从产业链末端到前端的转移。通过这种方式,目前,全区共带动9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2017年,半堤镇政府出资15余万元为西闫村筹建了一个700平方米扶贫车间,吸引了在外地服装厂务工的西闫村村民丁宗立回乡创业,凭借自身技术和勤劳的双手丁宗立带领整个家庭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走上了致富道路,同时也让村里的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找到活干,在车间做工的几乎全是农家妇女,大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务工收入80—100元,贫困户丁宗立成为了创业致富带头人。
三、经验成效
(一)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必须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经营分散,如何选好抓、好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好扶贫产业平台是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基础。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使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发挥经济效益。
(二)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必须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人才只有留得住才能继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重视人才,不断拓宽人才发展平台是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带贫益贫队伍,保证领头雁能领头、领好头的关键。定陶区搭建了致富带头人数据库,筛选了一批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种养能手、加工大户、电商人才等为重点的创业带头人,并结合市场和创业实践需求,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职能,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提升带头致富的能力,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吸引在外人才回流。
(三)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必须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建立致富带头人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既可以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取得固定收益,又可以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脱贫致富的本领,从而实现企业愿意带、农户愿意跟、利益联结紧、盘子做得大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