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
山东省济宁市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地市之一,依托全市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6个所、4480个实践站,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实实在在的效果,书写了一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济宁答卷”。
弘扬主旋律 画好同心圆
在兖州区酒仙桥街道田家村村委会大院里,每周一次的“蒲公英夜堂”正在开讲。“这回说说咱们村的老村医杨加铸。”酒仙桥街道组织办科员徐梦瑶站在讲台上讲着乡贤名人的故事,下边围坐了三四十位村民,抱着茶杯,听得津津有味;在任城区草桥口社区水景花苑小区,“小板凳红色宣讲队”队长高延安正在讲述红色记忆故事,和社区居民一起重温红色记忆,以特别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传承人王纪雷“老瓶装新酒”,用“山东落子”这一传统曲艺唱腔讲述村庄新变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第19代传承人王纪雷现场宣讲(摄影:邢婷)
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宣传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也是鲜活生动的。领导干部讲政策、讲成就、讲形势,学者专家讲原理、讲观点、讲方法,基层宣讲员讲身边人、身边事,大家越来越注重将理论宣传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把党的惠农政策、科技知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理论宣传变得“接地气”,变得有故事、有生活。
济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的原则,创新培育了一大批形式新颖、群众喜爱的宣讲活动品牌,打响了济宁市百姓宣讲和理论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如任城区的“小板凳红色宣讲队”、兖州区的“蒲公英夜堂”、汶上县的“乡土讲师团”、邹城市的“连心茶馆”、嘉祥县的“法律夜市”、鱼台县的“稻花香”新时代百姓宣讲、微山县的“湖上宣讲船”、泗水县的“乡村儒学讲师队”等一大批符合当地民情的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已经成为面向基层群众的最前沿宣传阵地,被广大百姓普遍接受。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开展理论宣讲13328场次,受众154万余人次。
汶上县的“乡土讲师团”为群众表演移风易俗文艺节目
全域积极参与 全程助力战“疫”
在邹城市石墙镇,有这么一批大学生,他们穿起“红马甲”主动请缨,自愿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队伍中,积极参与到各村疫情防控一线,主动协助村居开展测温验码、排查登记、消毒消杀等工作。鲜艳的“红马甲”穿梭在各村大街小巷,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4563支志愿服务队伍和14.69万名志愿者闻令而动、履责于行,冲锋在前、艰苦奋战。他们或走村入户,广泛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或坚守路口,开展交通疏导;或伸出援手,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或奔赴街头,参与卫生环境清扫。他们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项目、进企业,参加以“助力社区防疫”“助力农村生产”“助力项目开工”“助力企业复工”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助力复工复产。他们积极开展“携手文明共同抗‘疫’”“讲文明讲卫生 改陋习树新风”乡村清洁、“美在我家”美丽庭院创建、“足不出户 舒心购物”“送菜上门”“你在家 我跑腿”等志愿服务项目,深得广大居民喜爱。
“我请战!”“我倡议!”“我申请!”……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们秉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初心使命,把群众放在心里,逆风前行。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战士般无私无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自己的职责,守护一方安宁,绽放出了最美的“文明之花”。
传承传统文化 擦亮文明底色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曲阜市石门山镇河东村,悠扬的读书声阵阵传出,四十多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在村妇女联合会主席刘静的带领下专注且认真地诵读《孟子》。自曲阜市提出开展“母亲素质提升工程”以来,刘静便担起传承国学的重任,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动员村里家长孩子一起参加,让良好家风融入家庭。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身着华服的“演员”们用舞蹈、说唱的方式演绎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经典诗句。这些“演员”是武家村的广大妇女和儿童志愿者们,她们用点点微光,以一己之力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擦亮了文明应有的色彩。
近年来,济宁市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3841处,打造市级“儒学讲堂”示范点475处,注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实践活动10156场,服务群众80余万人次;推广“母子传承国学”文明实践活动136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1.7万人;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872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6598场、戏曲进校园演出373场。
2020年曲阜市“孔子学堂”儒学讲师国学示范课评比
“开饭啦!”随着志愿者孔令燕的一声吆喝,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吃着白菜炖肉、土豆丝、小米粥等可口的“幸福套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2019年10月,武家村建设了这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除了每天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外,还开设了棋牌室、健身活动室和书画室,让老人们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既要让老年人吃得好、“肚子”饱,更要让老年人精神好、“脑袋”饱。济宁市紧紧围绕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创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以老年人一日三餐为切入点,精准对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查体、义诊、送戏、养生知识讲座等服务。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成运行133家“幸福食堂”,惠及4130位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
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
聚焦实用管用 突出常态长效
“我患高血压好多年了,平时就是吃点药,今天医生给我量了血压,测了血糖,分析了病情病因,并告诉了我下一步的治疗方向,让我对自己的病情又抱有了希望。”梁山县馆驿镇高庄村村民李大姐说,现在,大家足不出村就能找市里的医疗专家看病,真是让人感到惊叹。近日,高庄村村委会活动室变身“临时小诊所”,济宁市中医院义诊小分队来给村民开展义诊服务。这次义诊活动是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点单”、梁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派单”、济宁市中医院志愿者“接单”方式实现的“你点单,我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之一。
济宁日报记者了解到,投资300余万元打造的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高效实现了市级与县市区互联互通。云平台可以通过互动“点单上菜”式志愿服务功能,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群众通过云平台APP进行“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不同需求“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后,线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在线下享受对应的志愿服务,服务结束后,再由群众“评单”,实现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一条龙服务供需精准有效对接,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云平台已注册志愿服务组织4687个、志愿者82373名,提供“点单”项目2342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469场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上“点单”
文明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济宁市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济宁市广泛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各村居普遍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层层推选各类“身边好人”“最美人物”。 2020年,济宁市共推选出各级各类“好人”379人,他们在引导全社会崇尚奋斗、敬重英雄,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上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一座有信仰的城市,才有更大的未来。如今,济宁大地处处唱响信仰之歌,这信仰必将激励济宁人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