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平阴县扶贫战线上,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是驻村“第一书记”,妻子是街道扶贫办主任。这对夫妻档扶贫人没有想到,儿子的一篇作文感动无数网友,让他们一家三口成为网络红人。
一篇作文见证民众意志
这对夫妻由于忙于扶贫工作,顾不上照顾儿子。即使在家的时间,谈论的共同话题永远是扶贫工作。面对父母的繁忙,孩子非常懂事,慢慢学会自强自立,并且在父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扶贫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认识。孩子在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的结尾写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她的悲剧是严重的贫富两级分化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造成的,是穷苦人们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我的爸爸妈妈都被称作扶贫人,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没黑没白地工作。虽然他们对我的关心少了,但对别人的关心多了。正是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扶贫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改变了千千万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伟大的中国梦,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更加富强。我多么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那么,她将返回课堂,像我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衣食无忧,健康成长。她再也不会向往奶奶住的所谓的天堂,因为当下即是天堂。
当这篇作文被传到网上,瞬间感动无数网友,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基层扶贫工作的关注,看到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一个普通家庭的努力和付出。
一线选人选出夫妻搭档
2016年1月,平阴县编办选派苏广秋到孔村镇前大峪村担任“第一书记”。当苏广秋告诉妻子李静将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并且按照上级要求,每个月至少要在村里工作20天时,时任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副主任、计生服务站站长的李静并不当回事。她认为,扶贫嘛,前紧后松,就是一阵风,不用太认真。家里的事,丈夫该管的还是要管,不耽误事。可事实让她无法接受,自丈夫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开始是没完没了地在村里走访群众,再后来是参加各种培训,平时整天靠在村里,原来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节奏被没黑没白的驻村工作打乱,再没有精力顾及家人。家里所有的家务,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连同照顾老人,全部落在李静一个人身上。对于丈夫的多次解释,她无法理解,扶贫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以至于连家庭都不管不问?就在苏广秋担心,是否两年的驻村工作不可避免地伴随两年的争吵时,事情发生转机。他没有想到,一纸任命竟然使得持续三个月的家庭战争戛然而止。2016年4月,榆山街道办事处在全县镇(街道)中率先成立扶贫办,并在优秀机关干部中公开选拨工作人员。李静因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优异进入组织考察范围,最终被任命为扶贫办主任。经过岗前培训、外出学习以及系统学习各级扶贫政策,新上任的扶贫办主任李静已经对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她深深地知道,自己和丈夫一样,有着崇高的使命。那就是,他们都是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战士,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在重新审视新的身份时,夫妻俩惊喜地发现,他们从事扶贫工作优势互补,简直是绝配。苏广秋从小在农村长大,工作后曾经干过十多年的电视台记者,专门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对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非常接地气。李静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工作细致。特别是担任扶贫办主任后,对各级扶贫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研究的比较透彻,还能够及时地掌握扶贫工作动态。为了让丈夫尽快熟悉和掌握政策,李静收集整理了各类扶贫文件并汇编成册,抽空就与丈夫一起学习并相互交流。
学习领会了政策并不代表能够解决难题,特别是看到前大峪村土地瘠薄,水源奇缺,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时,苏广秋对这种一穷二白的现状怵了头,甚至一筹莫展。这时,妻子提醒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学会借助外力。既然学习领会了扶贫政策,就不能让政策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扶持,让政策尽早进村入户,落地生根,造福百姓。为此,苏广秋开启了“奔跑模式”,他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支持,寻求帮助。孔村镇党委挂职副书记张强负责孔村镇“第一书记”的管理。张强介绍说,县里对“第一书记”的管理非常严格。其中,在驻村工作纪律方面,要求“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时间每周必须在5天以上。如果单从驻村工作时间看,苏广秋无疑是最不合格的“第一书记”。因为苏广秋有一半的时间不在村里,他经常开着自家车到市县相关部门为村里跑资金,跑项目,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推进项目建设,他甚至连续一周在市里几个部门之间进行奔波。有一次,由于天太晚了,加上身体劳累,苏广秋在从济南开车返回平阴的路上,差点出了意外。但从驻村帮扶效果看,苏广秋无疑是最合格的“第一书记”。他帮助村里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难、行路难,彻底解除了村里的旱灾和涝灾。张强解释说,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第一书记”外出开展工作的,一律视为出勤,鼓励“第一书记”走出去参观学习取真经,支持“第一书记”多渠道争取扶持。
一腔热血换来百花争艳
苏广秋要为前大峪村以及村里的12户贫困户23人找准发展的路子,而李静要为榆山街道的10个贫困村、6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13名贫困人口找准发展的路子,她的责任更加重大。李静充分借鉴丈夫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为贫困村制定出有特色、可操作性的精准扶贫方案。在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她亲自到各村督促项目建设,及时协调发改委、国土、林业部门解决遇到的难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李静采取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工作方法,首先在先进村--分水岭村展开工作。她与村干部及驻村“第一书记”加强配合,引导群众栽种了60亩皂角树,在皂角树下套种丹参,并成功探索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种植模式。项目2016年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每亩纯收入在2000至3000元,74户贫困户、219人从中受益。李静还总结分水岭村养老孝亲的经验做法,并在10个贫困村中推广:榆山街道办事处鼓励子女自愿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缴纳不少于150元的赡养费,村集体对每位老人每月补贴30元的,街道办事处按村实际发放补贴人数给予每人20元奖励。不足30元的,街道办事处给予10元奖励。目前,平阴县计划在全县推广该做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静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寻富路,因人而异拔穷根。每个贫困村确定一至两个产业扶贫项目,分别种植苹果、樱桃、晚秋黄梨、中药材,发展鱼藕混养等。她还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11.5万元,为21个非贫困村的贫困户量身打造扶贫车间。对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李静注重实施智力脱贫,加强教育培训,引导贫困户就业。在李静的建议下,今年榆山街道列支专项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养老孝亲活动奖励补助、星火扶贫基金救助、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活力,破解了制约扶贫工作的瓶颈问题,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场演出展现扶贫成果
现在,前大峪村的庄户剧团自发编排了曲目《颂党恩》,在周边乡镇进行巡回演出,讲述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建设养老设施、建蓄水池、修水泥路,全村脱贫致富等村里发生的大事、喜事。群众深情地唱到:“帮扶穷山庄,两年大变样。老人住新房,还想娶新娘。池水叮咚响,庄稼不遭殃。土路披新装,走路稳当当。领上扶贫羊,挣钱存银行。致富感谢党,恩情心底藏……”。随着庄户剧团的表演,前大峪村的群众自然而然地回想起“第一书记”工作的点点滴滴。
前大峪村共188户,68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三分之一以上,老龄化严重。特别是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老人养老问题日趋严重。面对群众的期盼,苏广秋多方筹集资金75万元。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起一所养老院和一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辐射周边五个村。养老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于今年6月份同时投入使用。今年67岁的黄元泽老人和60岁的黄元余老人是亲兄弟,两人都是单身,也都是低保贫困户,兄弟两人和村里的3位五保户老人第一批入住养老院。当看到在新建成的房间里,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就连洗漱用品、衣物都为他们添置妥当时,黄元余老人激动地说,我们这些老头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没想到能住上全村最漂亮、最好的房子,如今赶上党的好政策,这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能够有福气住新房的不光黄元余老人,有六位孩子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选择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生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有公共餐厅、洗澡间、厕所等配套设施,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餐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具,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餐饮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为老人们提供一个白天相聚交流、互助互娱,晚上想住即住、回家自便的场所。
离养老房不到300米的地方有一座蓄水池,这座蓄水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已经废弃多年。由于水利设施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上大雨遭涝灾,干旱少雨遭旱灾,群众苦不堪言。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4月份,苏广秋通过争取市县水务、财政部门扶持,整合涉农资金33万元,在清除5000多方淤泥后,对蓄水池进行维修改造。施工期间,正赶上“三夏”农忙时节,许多负责运送石料的民工请假回家务农,造成“用工荒”,影响了工程进度。苏广秋和村干部们便义务当起了“替补”,在工地上装卸石料,运送石料,并积极协助施工队招收工人,保证正常施工。经过两个月垒砌石头,加固维修,终于将废弃的蓄水池变废为宝,使蓄水池的蓄水量达7000余方。同时还将蓄水池周围的两眼机井配套联网。工程完工后,增加灌溉面积400亩,农民增收十万元。今年雨季蓄水池已开闸蓄水,正式发挥效用。目前,蓄水池通过积蓄上游水库泄洪和雨水6000多方。在雨季蓄水池将发挥防洪调蓄作用,旱时可提水浇地,群众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如同贫瘠的土地久旱逢甘露一样,村里的贫困群众也获得救助。在苏广秋的协调下,市县红十字会雪中送炭,投入20万元钱物帮助前大峪村打造“博爱村”,他们多次为贫困户送去食用油、面粉、大米、棉衣、棉被等大批物资,解决了贫困户的生活困难。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苏广秋先后通过市县财政、民政、水务、林业、文广新、人社、住建、红十字会等部门,争取钱物200万元,帮助村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民生事业和农村经济,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使前大峪村提前完成脱贫任务,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