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红色基因 践行文化惠民 ——山东演艺集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 2021-06-03挖掘本土红色载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盘活红色资源 用活学习阵地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 2021-05-24张贵州,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来,他一直扎根基层教书育人,无怨无悔,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事业,把心血和智慧融入了他所珍爱的校园,使这片红色沃土更加美丽富饶。他默默地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千方百计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想方设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用6年时间把落后倒数的3个乡镇中心小学提升到全县前列。张贵州的执着与坚守,也激励着更多贫困山区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改变贫困的命运。2021年,张贵州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邀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2021-05-06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精准发力,帮助义务教育阶段深度贫困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深度贫困家庭少年儿童的关怀,创办有温度、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国家脱贫攻坚任务的需要,打造教育扶贫兜底工程的需要。为孤儿、亚孤儿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特成立单县博爱学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在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兜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相关做法被山东卫视、山东三农频道、山东教育卫视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省委、省政府在2019年的20项民生实事重点任务中提到在全省“推广单县博爱学校办学经验”。孩子们所在村庄的村民无不为博爱学校的建立点赞!无不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点赞!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2021-04-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青州市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紧盯“乡村弱”“学生贫”“就业难”三大难题,以教育扶贫为抓手,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视职业培训,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教育优先发展、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好路子。
来源:省扶贫开发办 2021-04-22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来源:山东省社科联 2021-03-30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当前高校在推进立德树人及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德"的引领把控能力有待增强、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方面的难点与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要坚持党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绝对领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构建立德树人多维网格体系,充分发挥合力的功效;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作用,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成果。
来源:山东省社科联 2021-03-30山东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青州市94.04万人口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33个少数民族2.8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约2.4万人。坐落在青州市回族聚居区的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始建于1915年,现有少数民族学生近300人、少数民族教师11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挖掘利用青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来源:山东省社科联 2020-09-01山东和台湾两地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地。台湾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整,因沿用繁体字,故而更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台湾寓传统文化于品德教育,强调人格滋养,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其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性、系统性,对儒学之乡的山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山东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应该在教材选编和教学课堂上多凸显地域特色;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大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利用本地区的文化优势积极打造文化故里和特色文化产业,构建系统性的文化管理体系。
来源:山东省社科联 2020-06-30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措施。一、建立健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群体与社会各界普及相结合;三、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平台阵地建设;四、充分发挥山东历史文化丰厚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不断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养成;六、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七、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制度保障。
来源:省委办公厅 2020-06-23